站內檢索
人間性與現代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模式之現代性的證成(一)
考察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比較宗教學的理論,我們認為選擇親和性觀念是其整個理論的基石,它把入世的禁欲主義倫理與天職觀,以及作為社會擔綱者的中產階級連結起來,完整解釋了新教倫理、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借用這一概念,我們認為,人間性、方便之道以及居士群體之間的選擇親和性關係可能可以闡釋並證成人間佛教具有現代性。 這篇論文是系列論文的第一篇,先論述人間佛教的人間性。人間佛教主張回歸佛陀本懷,並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與傳統佛教相比,在理念方面,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從朝向未來改變為朝向現世,從輕視、貶低、否定人間到人間度眾成為菩薩道首要且唯一的急務,人間性雖然具有豐富的傳統資源,但是其在現代的豐富開顯無疑是深具現代性的。
第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探討佛教未來方向
會,由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學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 開幕式由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魏道儒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魏常海教授、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鄧子美教授、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及海峽兩岸多所著名大學近40位元學者和部分2019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博碩士研究生等近百人出席。 程恭讓教授致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從10年前開始籌備,至今已成功舉辦到第七屆。這樣一個專題性學術會議,能夠持續多次舉辦,離不開國內外學者.....
生活、主體、內在——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的三個轉向
近幾十年國際學界有關佛教社會史研究現狀,呈現出宗教社會學、社會史、佛教宗派史交叉融合視域下的「佛教整體」和「佛教中國化」研究。本文強調了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應該重視「生活」、「主體」、「內在」三種轉向,確定以「僧眾」為「關係主體」、「實踐生活主體」、「方法主體」,以僧眾的「信仰」、「思想」、「制度」為思想內涵,以信仰生活、制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物質生活、寺院經濟、寺院空間等為主要內容,建構以僧眾為中心的「長時段」、「結構性」、「整體性」中國佛教史研究,呈現出一幅「具體的」、「鮮活的」、「有血肉的」中國佛教僧眾的社會生活圖景。
「三好」與個人命運
拙文〈創造人類眾生命運共同體:業報緣起論的觀照〉,論證了共業與別業關係與「惡必有惡報」,本文為其姐妹篇,與「三好」緊密連繫,旨在論證「善有善報」,及其與悲智雙修,改善別業,從而改善個人命運的關聯。社會行為分析把人的行為區分成由本能、習俗習慣、情感、理智驅動四大類,這一分析與業報緣起論相結合,充分揭示了其中除了悲心造善業、智慧成就善果之外,個人的日常行為大多皆是果報難以確定的無記業,又至少失誤了一次人生轉捩窗口,難怪命運多舛。運用智慧去改善個體命運,應在當下緊緊把握少年求學、青年求偶、中年成就事業、老年安詳捨離的窗口期,參與三好的過程也就是站在了善人、善知識及貴人聚集的路口,這些窗口路口看似平平無奇,卻關乎命運轉折,最宜珍惜。命運的「吉」,正是「三好」的好,衍為恰好,即中道智慧體現。「凶」,即「無記」難預知的災、病、禍等,其中由自然力造成之天災憑藉科學技術知識亦能消減,而要消減由人類眾生宿業造成的病、禍,且轉禍為福,只能靠悲智雙運,這就是好命所在。
「覺悟」與「三大轉向」——〈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解讀
本文係筆者在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上的發言〈全球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在哪裡?〉之續篇。星雲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一文雖短,卻是年屆九旬之時,對自己一生倡導與踐行人間佛教的總攝,含蘊極豐,多言常人之不敢道。筆者經進一步研學,謹依據佛教根本義理,綜貫地加以詮釋。為使相對於佛教信眾而言的更廣大的讀者也能理解,在此之前,有必要把宗教學的基本概念如「信仰」、「自我」、「神聖性」等作一梳理。因為顯然,中文話語系統中依據星雲大師之論述,與西方主流話語系統中依據對基督教與原始宗教的研究所推衍出的一般認知之間,存在著差異。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學社會學系甘滿堂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 2018年5月19日至20日,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在上海星雲文教館舉行。本次論壇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中國社會學會宗教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二十餘名學者參與討論,同時吸引了十餘名來自不同高校的碩博士生前來旁聽。 論壇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主持。程教授指出,佛光山人間佛教弘法歷程的社會實踐,是對佛教深刻社會思想的再度發展和親身弘揚,此次論壇是首次在大陸地區以社會學等視角探討人間佛教的論壇,具有十分.....
哲學詮釋學視域下現代人間佛教的 「傳統」智慧
現代人間佛教,我們在此是指中國二十世紀以來的人間佛教思想及運動,也就是指從太虛大師作為首倡者,一直持續影響當今海峽兩岸的佛教文化,以佛教人本化、人生化、社會化作為理論標誌的佛教思潮及其存在。現代人間佛教從一開始就有改革傳統佛教積弊、適應現代社會文化需要的價值追求,也正是因此,在佛教界很多人一直視人間佛教為佛教的「新派」,與比較持有傳統立場的「舊派」對立。現代人間佛教誕生、發展的時代,也正是近現代中國社會進入急劇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的階段,現代人間佛教作為近現代中國文化大轉型這一整體背景下佛教思想信仰的一個代表,其自身推動轉型的特質,也易被人們更多地從與傳統對立的角度加以透視,甚至加以無端的放大。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關於現代人間佛教的研究著作,要不約而同地沿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宗教社會學及其比較宗教理論的理由。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學術巨典隆重問世!
文化思想學術研究的一部學術巨典! 此套書收錄程恭讓、闞正宗、吳光正、邱永輝、永本法師、杜保瑞、黃國清、陳劍鍠、李向平、翟本瑞、尤惠貞等兩岸三地學者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學者們以人間佛教的視角,分別從宗教社會學、管理學、佛學及文學等多元面相深入探討,不僅豐富社會各界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各方面內涵及外延的認識,也促進現代佛教文化學術的發展,更是研究佛光學必備叢書!將於2022年12月9日至11日舉辦研討會,歡迎大家報名參加。 助印研究:https://reurl.cc/WqrLb5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人間佛教之跨學科研究暨應世之論述
德國宗教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rx Weber)曾經批判包括佛教在內的東方宗教缺乏入世的政治智慧與經濟倫理,實際上也有很多學者反駁了韋伯的看法。有不少研究表明,佛教,甚至是印度佛教的發展中都表現出大量有關政治的論述,蘊含了豐富的政治智慧與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