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4月1日「金剛經的無住觀」線上播出
談,深入探討金剛經在般若經典的重要性,以及對於學佛修行的饒益。 《金剛經》對於佛教徒而言,是一部耳熟能詳的經典,也是自古以來,各階層上自國王大臣、知識份子乃至一般民間信仰,舉凡消災、延壽、往生超度各項佛事,普遍都會供奉持誦的經典,而梁昭明太子,將其分為三十二分;唐玄宗將之定為佛教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並為其作註釋,可見其重要性。由此,蘊含般若智慧的《金剛經》,不管是在修行的啟迪上,或者是人心的撫慰,實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隨,尤其《金剛經》的無住觀,更是能讓修行者通透徹悟,身心放下的關鍵妙義。 覺誠法師是人間佛教的現代富樓那,不怕苦、不怕難的行者。先是在天主教信仰為主的巴西弘法14年,籌建了南美第一大.....
Dharma Function with Sound, Dharma Propagation with Music–A Study of Buddhist Chants and Buddhist Songs of Fo Guang Cha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of Buddhist chants and songs at Fo Guang Shan, an international Buddhist headquarters found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study also offers academic analysis of the musical forms from a selected set of Buddhist chants and song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how particular musical forms are manifested in these as well as why they have become popular. Most of the musical scores are transcribed by the author, some of them from recordings made in the main shrine of Fo Guang Shan, and others provided by the Fo Guang Shan Institut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一)
星雲大師以佛法為體,文學為用,著書立作逾一甲子,解行並重的推動人間佛教的宗教實踐,學者譽為實用的佛教文學,因此,成就三百六十五冊的《星雲大師》全集,共三千餘萬字,十二大類,五萬條目,種類豐富、論述多元,堪稱人類文化史上最巨大的出版工程。 2017年5月16日,佛光山在藏經樓主殿舉行《星雲大師全集》新書發布會, 並於當日下午,分別於藏經樓主殿及法寶堂舉辦《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禮請學者專家及社會賢達,談論大師一生的行佛事蹟。本學報特刊出論壇內容,讓讀者從不同領域,了解這套書的特色及對當代佛教與社會的影響,見證大師的智慧與貢獻。
「全媒體」時代下佛光山人間佛教傳播實踐研究
「全媒體」指媒介信息傳播採文字、聲音、影像、動、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法(多媒),利用廣播、電視、像、電影、出版、報紙、雜誌、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電網路、電信網路以及互聯網路進行傳播(三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現代宗教的發展,在現實社會變革的衝擊下,応該作為社會的「第三部門」,通過大眾傳媒的作用,發揮其應有的社會穩定控制、文化傳承和整合、個人、群體身分認同的功能。全媒體時代下的大眾傳播方式,不僅沒有同當代宗教形成對抗或摩擦,而是應該更加緊密地合作與共存。本論文在翻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梳理了佛光山弘法布教的路徑方式,從佛光山人間佛教傳播實踐的「全媒體」形態入手,概括出六大方面,即紙質媒體形態傳播、數字媒體形態傳播、實體建築參觀傳播、直觀體驗感受傳播、菩提種子建設傳播、佛事活動儀式傳播,並對這六大方面的具體傳播內容和途徑進行了細緻論述,強調了現代社會傳播對弘揚佛法的重要意義。
以翰墨為佛事:從星雲大師「覺有情」 世界墨跡巡迴展論其文化傳道效益
人間佛教生死學的實踐—以「葬式」為中心
「葬式」是「喪葬儀式」的簡稱,在佛門相當於「佛事」的概念。歷史上,「經懺佛事」的普及化也是佛教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是人間佛教最典型的特點之一。有人將近世佛教墮落的原因歸於經懺佛事的氾濫,是對因果的顛倒。在人間佛教運動早期,經懺佛事的改革遭遇了冷遇,直到星雲大師帶領佛光山對經懺佛事進行了一系列從觀念到制度的改革,才產生了許多相當喜人的成果。佛光山菩薩教團是這些成果的重要保障,寺院在喪葬服務方面尤其不可替代的功能,認識到人間佛教人間性和超人間性的關係是認識人間佛教與生死學關係的關鍵。
「人生的佛教」與「死、鬼的佛教」——以近代江浙地區為中心
如果晚清民國以來的中國佛教經歷了所謂的衰落,那麼僧人從事商業化的經懺佛事,被時人和當代學者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也是推動近代佛教改革運動的一個起點。本文希望通過利用期刊報紙、公文檔案、回憶自傳等材料對江浙地區應赴僧人的生活和應赴佛事的內容作出的歷史考察,進而分析彼時僧團、民眾和政府各方如何看待佛教的經懺應赴以及其看法是否客觀。通過史料的挖掘我們認為近代經懺佛事除了諸多弊端和反對的聲音,僧團內部還有改革、辯護的呼聲,民間亦有較大的需求,政府的管控出於多方原因態度不明、實施不力,這部份解釋了為何作為衰落標誌和眾矢之的的經懺佛事在近代較長時段都未消除,甚至還頗為流行的原因。同時也啟發我們思考在近代佛教改革的經驗和遺產上,如何正視及如法地處理佛教在喪葬等宗教儀式上的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