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雲禪畫》之創作實踐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善巧方便
本文簡略述說在獨創《雲禪畫》的藝術形式,傳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過程中之所感所得,分別從禪之傳承、禪之意境、禪者的追求、畫家的藝術追求和表現手法等幾個方面,通過星雲大師的禪話與歷代禪宗大德的偈語想結合,達到禪與畫、意與境、文與質的相融相生;釐清禪、禪者、禪畫之間輔車相依的關係。 通過星雲大師禪話、歷代大德禪詩、雲禪畫,他們的內容、題材、形象和形式諸構成要素的有機融合,以更自由地表現在無意識幻覺中所體悟到的人生和生活真象―佛性。繪畫成了大慧宗杲所宣導的「看話禪」,「試造文字不傳之境界」。 我在本文中還通過《雲禪畫》之造像技法、出離法、取像符號等技法的研究探討,勾畫了這樣一個「淡」的世界。我以為,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現在畫家畫筆之下,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面山思定,臨水照心,其最要緊的,是使對立的東西在自己的淡定從容中成為一種和諧。希望通過本文對《雲禪畫》的解讀,亦能略至一二。
人間佛教的「普泛原則」與「歷史維度」——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啟發
當前,人間佛教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展開實踐,並成為佛教現代化與佛教當代發展的主要潮流。伴隨著人間佛教的多元化實踐,教內外也對於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隨即產生了種種疑問與疑惑。比如人間佛教的世俗化問題、超越性問題、其在整個佛教系統中的地位問題、戒定慧的落實問題、多元性與世界性問題等等,皆成為時下人們討論的焦點。為此,重溫星雲大師與法舫法師兩位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的普泛性「人間向度」與具體「歷史維度」,以及開放包容的「多元態度」等深刻見解,可以為我們詮解當代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一些問題與疑惑提供非常好的啟發。
星雲大師的動物觀——兼論動物保護與人間淨土建設之關係
星雲大師對動物的認識,既有受傳統佛教觀念的影響,也有受近代西方科學進化論的影響。他對動物的認識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動物具有自在的清朗佛心;動物是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動物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基於這樣的認識,星雲大師提出「以護生代替放生」和「推廣生權時代理念」的動物保護思想。同時,星雲大師又將他的動物保護思想與佛教的戒律規範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持久、廣泛、有力的效果。星雲大師致力於人間淨土的建設,而動物作為眾生中的一部分,作為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如何減少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保護動物的權益,落實動物的生權,也成為人間淨土建設事業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理念之淵源及思想背景
人間佛教在當代踐行中,已為廣大佛教信徒所接受,因此已然成為當代佛教信仰之主流。為此,本文回眸太虛大師首創「人生佛教」,為其弟子印順法師架構「人間佛教」義理體系與理路,作為其思想和觀念的基礎脈絡,尤其是嘗試回答:為何匡正、遏制佛教積重難返且日趨嚴重的世俗化、庸俗化傾向的佛教現代振興運動,恰恰最終落實於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生佛教」及嗣後發揚光大的「人間佛教」信仰模式中?而佛教改革運動又為何恰恰與晚清民初的時代巨變與革命觀念洶湧澎湃相同步、相呼應?又是何種特殊的人生經歷,太虛大師被選擇並擔荷起首創「人生佛教」理念的使命?這些問題的回答,對於深入理解和正確把握「人間佛教」信仰模式的意趣、反省當代「人間佛教」信仰模式的得失與利弊,應是頗具價值的參照依據。
馬來西亞佛光山推廣人間佛教之觀察
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為馬來西亞佛光山啟建東禪寺進行動土禮,標示人間佛教將正式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及傳揚。在這次歷史性的重要日子裡,星雲大師演講時強調佛教必須:突出它的平凡性,並跟人們的生活打成一片。他說:佛教其實是不離人間的,人間佛教既然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弘揚佛法,也就必須從家庭及信眾本身出發佛教也不一定是非看破紅塵四大皆空不可的,它鼓勵家庭夫妻相親相愛,家長關心子女教育,告訴人們家庭和諧的道理及生活的意義,對現代人及其家庭而言,這尤為需要。
論《佛光菜根譚》與《菜根譚》之差異
《佛光菜根譚》是星雲大師仿照《菜根譚》的體例,根據自己三十多年來弘法時所說的片言隻語而寫成的一部人生智慧書。與《菜根譚》相比,《佛光菜根譚》與《菜根譚》在君子人格的界定、立身處世的原則以及人生境界的追求上,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究其根源,乃在於《佛光菜根譚》立足當下,精進勵志,普度眾生,是宗教家基於道德倫理的「善」的哲學;《菜根譚》則體現更多文人對人生的把玩與欣賞,是傳統文人基於文學藝術的「美」的哲學。
人間佛教建立人間淨土之諸問題
從一九三○年代自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提出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之後, 慈航法師一八九五—一九五四在星洲創辦人間佛教月刊,人間佛教自此傳播,名聲一直非常響亮,並有甚多追隨者。但是,時至今日,人間佛教的定義或界說,不論學界或各自認定的人間佛教團體﹂仍有不同說法,不但專家學者難以表明甚麼是人間佛教﹖即便對一般讀者或信眾而言,更是疑疑思思。可見,有關人間佛教本身,以及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關係的諸種問題亟需探討。這是溯源尋根,看見問題,予以解決的不二法門。
從佛教的「解脫觀」看人間佛教的實踐意義――以《雜阿含經》與星雲大師之著作為依據
本文旨在探討佛教的解脫觀以及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之間,在學理上的關係。從佛教解脫道經典的《雜阿含經》整理出關於解脫的形式與內容,看出佛教所著眼的生命世界,從眾生在世間受苦的情形,提出解脫困苦的修行方法。在大致確立佛教的解脫觀之後,將探討在當代具有相當價值的人間佛教學說,依據星雲大師的著作與說法,檢視與佛教經典的解脫觀在條理、脈絡上是否一貫,以作為身處於人間修行時的一種參考。
星雲大師與佛光山佛教之我見
星雲大師是台灣佛光山的開山、闡教、創宗大師。他一生闡揚人間佛教,踐行人間佛教,推展人間佛教,成就輝煌,影響巨大,舉世矚目。大師曾以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和普濟性來闡釋台灣佛光山倡導人間佛教﹂的教化品格,這同樣並且應該成為佛光山的內在性格。
星雲人間佛教對老人關懷之探討——以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為例
台灣在1993年時老年人口比例即達7%,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並逐年遞增,迄2011年已占總人口比率10.74%,這同時又受到低出生率少子化的影響,以及台灣民眾受縛于儒家傳統孝養思想,無法像歐美西方家庭接受在養老院終老的觀念,因此,更突顯台灣老年照護的急迫需求。早期相關學術研究,主要針對政府老齡長期照護的政策研究,近幾年才出現老年日間照顧的探討。 老年人口預估已達12.5%超出全國平均比例的宜蘭地區,歷年來分別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團體試辦過老人日間照顧,卻少有成功者,迄今卻未見任何有關這些宗教團體老年日間照顧的學術研究,故值得本論文以其中唯一成功由星雲人間佛教所辦的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在未蒙政府任何補助情況下,十多年來仍能成功經營的實例做深入探討,以瞭解星雲人間佛教透過日間照顧給予老人何種關懷?成效如何?以及在未來永續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並藉以瞭解宗教信仰是否會影響老人參與日間照顧的決定因素。 本研究方法主要為質性研究之文獻觀察的比較與分析、實地的參與觀察以及透過仁愛之家工作人員、日托班學員與其家屬的深度訪談。希冀藉此論文呈現出基於星雲人間佛教對老人的關懷,所經營的老人日間照顧的成功模式,以做為未來有意辦理老人日間照顧者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