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煩惱,共141筆結果:
轉念改善生命──學者與行者共論八識的無我觀
您是如何面對度過?」大師說:「我平常作『如是想』──我沒有覺得我被騙,我沒有覺得我遇到苦難。」妙士法師指出:改變的可能就是當下,彌補過去的遺憾就是現在。從中說明在第八識種子起現行時如何及時轉念,便能轉煩惱為菩提,轉阻力為助力。 慧中法師在結論中所指出:我們平常如果熏修的善法多,就會帶起善的種子、善的心所,然後能夠重新面對現前的狀態,調整乃至轉化,回熏善的力道回到八識田中,再儲存善的種子,成為我們未來更好的資糧。所以透過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觀察八識的分工合作的狀態,可以解構我們生命的主體,重新建構我們所需要的善的力量,然後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慧中法師預告7月1日第五堂課「阿含經的修行觀」,.....
/news-event/news/TSNews-000158/
六和清淨
六和清淨 Purity Maintained Through the Six Points of Reverent Harmony
/dictionary/search-result/07831/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苦消滅,甚至不再生起。而惠能大師在《壇經》中提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點到的「本來面目」,就是一種修行方式──回歸到本來沒有煩惱的心。加上信心的力量,相信自己與佛平等,就可以回歸到自性的解脫上,不被外塵所染。《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字具足「不可得性」,即沒有實體的自性,能體驗到不可得性,沒有了我相、人相等執著,就沒有煩惱了。 最後,妙凡法師於總結時提出,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修行非關出家在家,關鍵在我們的心,每個當下,將《壇經》的思想及修行方法,轉化成我們平常思考的方式,自然每天都走在解脫的路上。.....
/news-event/news/TSNews-000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