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2022/03/02
人間社記者 心曇 高雄報導
「《六祖壇經》的解脫觀」,邀請心保和尚與董平教授主講,由妙凡法師主持。百家講壇主講人、浙江大學董平教授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

繼去年廣受好評的「2021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系列論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延續,推出嶄新的系列──「2022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以《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所包含的10部佛教經典為依據,每部經典選取一個重要觀念,由學者與行者進行線上對談交流。3月1日晚首場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與百家講壇主講人、浙江大學董平教授,暢談《六祖壇經》的解脫觀。全球五大洲於youtube及zoom等不同網路平台同步聞法。

 

董平教授從文明發展的角度,追溯古印度的「苦感」文化,是佛教乃至婆羅門教植根的土壤。因為經歷苦難,所以就要探討如何「解脫」,並從中發展出「禪定」(dhyāna)的修行形式。在此基礎上,禪在印度是指一種獨特的修行樣式、身體狀態,並導向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這樣的印度禪傳入中國後,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創造性的解釋及實踐,將「禪」蛻變成解脫的代名詞,成為「明心見性」的手段和方法。由於《壇經》的影響,「禪宗」作為一種精神,在唐朝之後不只給中國佛教注入了全新的力,啟示了我們:只有走出自我的束縛了,才能面對一個無限的、光明的、有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心保和尚則以行者的角度分享《壇經》裡中提及的修行方法。保和尚點出,「苦」也就是現代所講的「生活壓力」,修行就是要找到方法令苦消滅,甚至不再生起。而惠能大師在《壇經》中提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點到的「本來面目」,就是一種修行方式──回歸到本來沒有煩惱的心。加上信心的力量,相信自己與佛平等,就可以回歸到自性的解脫上,不被外塵所染。《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字具足「不可得性」,即沒有實體的自性,能體驗到不可得性,沒有了我相、人相等執著,就沒有煩惱了。

 

最後,妙凡法師於總結時提出,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修行非關出家在家,關鍵在我們的心,每個當下,將《壇經》的思想及修行方法,轉化成我們平常思考的方式,自然每天都走在解脫的路上。同時預告第二堂課將於4月1日播出,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李四龍教授,以及佛光山新馬泰印總住持覺誠法師對談「金剛經的無住觀」,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主持。

 

〈六祖壇經的解脫觀〉,影片觀看連結

https://youtu.be/K4amGn6QdNE

 

相關圖片
相關連結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