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MITRA」問世 柏克萊大學與佛光山合作研發AI佛典翻譯利器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副研究員Sebastian Nehrdich博士,應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邀請,4月23日於東禪樓主講「佛典翻譯與AI應用」英文講座,近百人出席。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MITRA」問世 柏克萊大學與佛光山合作研發AI佛典翻譯利器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副研究員Sebastian Nehrdich博士,應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邀請,4月2.....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佛光山簽署合作協議,攜手開發佛教AI翻譯軟體
多語詞庫、以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3萬條的人間佛教中英雙語語料庫,共同開發多語言佛教AI翻譯工具。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佛光山簽署合作協議,攜手開發佛教AI翻譯軟體 為透過人工智能模組促成佛教大藏經、《星雲大師全集》等佛教文本英譯的效能與品質,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6月4日前往美國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BAIR)與MITRA項目主持人Kurt Keutzer教授簽署合作協議。 參與合作協議簽署儀式者有佛光山北加州總住持如揚法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佛學研究中心主任Robert Sharf教授、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副研究員Sebast.....
佛光大辭典英譯線上培訓 妙用AI指令提升翻譯效率
讓譯者更能應用AI指令(prompt)增進翻譯效率與品質。本次培訓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菲律賓等近40位翻譯人員線上參與。 Nehrdich博士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副研究員、德國漢堡大學 BuddhaNexus 佛典資料庫首席程式設計師、AI佛典翻譯軟體「法之善友AI翻譯器」(MITRA)的技術主任,亦是《獻給旅行者365日》德文翻譯專案成員,專於AI在梵語、漢語、藏語、巴利語等亞洲語言的應用。培訓開始前,已為佛光山大眾主講「佛典翻譯與AI應用」。未來研究院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與資訊系Kurt Keutzer教授帶領的團隊,將利用「法之.....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二堂課 人間佛教與AI之覺醒與共生
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主持,共同探討佛教在AI時代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李利安將從社會結構變遷、自我價值重塑、人際關係變革等多個角度,深入剖析AI時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探討佛教作為一門深具智慧的思想體系,如何為當代人提供重新思考生命本質的路徑。他認為AI與佛教的對話不僅是科技與人文的交鋒,更是人類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尋找精神依歸的一次契機--在危機中覺醒,在共生中前行。 此外,李利安也以AI與菩薩進行類比,指出菩薩在大乘佛教發展中的革新角色,與AI在現代社會的變革性影響具有某種相似性。例如,AI在醫療輔助診斷、智慧交通、精準農業等領域的應用,正如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二堂課 AI時代下的挑戰與實踐
I時代下佛教的挑戰與實踐。 李利安教授指出,AI的崛起是人類文明的重大轉折,從日常生活到精神領域,無不改變了社會各個層面。他舉龍泉寺的賢二機器僧和日本的Hotoke AI機械佛等為例,說明佛教雖能藉由智慧技術提升弘法事業,但AI仍不具備覺悟與覺察的心性,甚至可能產生錯誤或創造虛假的佛經內容。 AI崛起 社會應有的反思 李教授也提醒,AI高效便捷的特性,可能使佛法學習變得速食化,削弱學者的獨立思考與深度閱讀。並提出令人深思的問題:誰有權力訓練AI?隨著AI牧師、AI法師等產品的誕生,宗教師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他強調,數智、理智和覺智,是新技術革命中的關鍵維度,數智代表技術的智能化發展,理智要求技.....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係時,張教授特別強調了“情”的本體論地位。他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出發,引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觀點,指出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感性”,其核心在於對人類情感需求的回應。而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正是基於慈悲與智慧的核心理念,並將“情”的維度提升至終極關懷的高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佛教與生俱來的對“情”的重視。張教授認為,東方文化區別於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它強調通過“情”來認識世界、關照生命,這一點在儒釋道各家思想中均有體現。星雲大師曾提出“有情有義”的人間佛教觀,這是對佛教精神內核的生動詮釋。而AI雖可精准複現語言和邏輯,卻無法真正理解和傳遞“情”的價值,因此,人間佛教在AI.....
菩提心燈英文播客(BODHI LIGHT PODCAST)
臉書專頁 菩提心燈英文播客(BODHI LIGHT PODCAST) 主講人:妙光法師 聆聽佛陀的慈悲智慧 貼近人間行者的幽默教化 逾100則英語佛教故事 每周一聽故事學英文 聆聽播客 閱讀全文(中/英文)
Chinese Interpretations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the Mahāprajñāpāramitā Upadeśa’s “Three Samādhis” to Zhiyi’s “Threefold Contempl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arly Mahāyāna commentary, the Upadeśa through the doctrin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three samādhis and how it has influenced the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Zhiyi’s threefold contemplation. The approach on examining Zhiyi’s relation to the Upadeśa through our position in the historical and textual context of the Upadeśa and of Zhiyi has opened up to a strong impl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their connection. In addition, our brief study on the citation of the Upadeśa in Zhiyi’s extant textual exegeses indicated his frequent usages of the commentary both in his early and later works.
傳統中醫VS.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為生活在人間的我們,規劃了一個非常完整的藍圖,只要將它真正落實在人間,實現在人間,即可提昇人的素養,提高生活品質,共創人間淨土。 星雲大師曾說:「人類的身體,不是用來綑縛心靈的;人類的身體,是用來幫助心靈,圓滿生命智慧的,是用來修行結善緣的。不幸的是:由於我們智慧不足,悲心不夠、不能認識自己。因此大部份人類的身體,反而變成了心靈的障礙,甚至奴役心靈,綑住心靈而不自知,則身苦心也苦。」 我們可以從傳統中醫和佛陀教化兩大學識的融和當中,透視身體與「心、神(靈)、氣」的互動關係,進而融和「身、心、神(靈)、氣」的合作,以提昇生命的境界。一個有慈悲心、有智慧、懂得對內修身養性、對外待人處世的人間菩薩,可以救自己、救社會、國家、世界。如果每一個人都樂意以慈悲、智慧對己待人,並開發「如來真我空性」,那麼當下就是極樂淨土。有病亦不為病所苦,即使身苦心也不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