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的自我教育與生活實踐——以天臺宗二十五方便為例
人類從小到大就不斷地自發性的自我認知、自我學習、自我修正,以解決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與疑惑,只是每個過程的學習對象或目標有所修正罷了。從自我認知「我 可以將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世界與自我是什麼樣的關係?」到自我學習、修正,就是一個全程自我教育的過程。 雖然,佛教說「無我」,似乎與「自我學習」等概念相互違背,但別忘了佛教未曾離開人間,而說「人成即佛成」。此中的「人成」不是指他人,而是指「如佛一樣成就的『自我』」。 想要如佛陀一樣,必先要知道佛陀是如何成就的方法,再起而效法之。而「無我」正是要破斥有一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自我」;要強調有一願意反省、修正、開發潛能的自我,成為一位既善於調御自我,也善於引導他人的「覺者」,此「覺者」即是「佛成」。至於,成就「覺者」的方法可散見於三藏十二部,這種學習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生活的實踐。 本文以天台智者大師「二十五方便」來談佛教自發性的自我教育觀是完成自我的基礎,因為「人成」無它途,只有從自我改變開始。當代西方思潮有逐漸向東方思想靠攏的趨勢, 故本文也藉由傅柯的「自我技術」與賴爾的「實踐之知」來談佛教徒日常生活中自我教育對佛法實踐的重要性,也是「成佛」之全人格教育的起點。
第二期佛教口譯工作坊 發心傳遞佛法智慧
入淺出的教學,並在實際操作後與學員深度交流、反饋。 黃致潔老師與妙光法師聯袂教授口譯技巧「換句話說」,作為口譯實務的應對策略,黃老師建議學員,在口譯現場面對資訊可以先分類、再描述,將專有名詞或詩文以較方便理解的方式翻譯,達到語言的溝通效果。妙光法師則從佛教口譯的角度,提出六個應對策略:保留原詞、描述和解釋、臨時請求確認、使用通用術語、提前準備、靈活應變,並以《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及《獻給旅行者365日》作為事前準備的參考。 接著由黃致潔老師授課「視譯練習」、「跟述、分神練習」及「實際案例演練」,帶領學員學習合理斷句、詞性轉換、補充刪減、氣力模式等口譯技巧,並介紹專業口譯設備及口譯間禮儀,也安排.....
《雜阿含經》十講 (二)
為方便指稱,本文稱一經開頭所署的名稱為「經題」,稱經文中自稱本經的名稱為「自稱經名」。分別以「提詞」代表某一經,將約略十經左右的「提詞」結集成一頌,稱此頌為「攝頌」。「經題」、「自稱經名」與「攝頌」有時三者一致,有時三者各不相同。
人生要有些什麼?
人生要有些什麼? The Must Haves in Life
人間佛教的修行 ——以星雲大師「四給」思想為核心的探討
人間佛教經過百餘年的構建和實踐,已經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形態,這一點已經成為學界和教界的共識。但是,對於人間佛教修行觀及其修行實踐的批判仍舊不絕於耳。本文以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思想為核心,認為,四給是一個邏輯起點即其實踐起點(信心),既注重當下(歡喜)又指向未來(希望),以與般若相應的方便貫穿其中的嚴密框架。這個框架以「給人」為導向,把修行置於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並因此認為,人間佛教的修行並不排除自修和共修,甚至說還相當重視共修的意義和修行方式,但是在此基礎之上,人間佛教更加注重眾中的修行,更加注重在眾中、在結緣中、在服務中檢驗自修和共修的成果,努力打破「把方法當成清靜之所」,從而超脫出「自己腦袋創造出的修行的那個境界」,因此提倡各種社會運動,社會活動也在此意義上而具有了修行的價值。
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
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  Working Creed for Buddha’s Light Members: The Four Givings
推薦序—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人間佛教導師──星雲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