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首屆人間佛教翻譯論壇 科技建構現代譯場
典》英譯計畫總召集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表示,透過論壇探索佛光山在21世紀所扮演的角色,並跨越語言的隔閡,從英文延伸至其他語言。期許從星雲大師給予的「語言現代化、科技弘法、修持現代化、寺院學校化」四個方向努力。 人間佛教學術論文全球翻譯計畫總召集人、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則說,佛教的發展乍看之下很興盛,然而從世界觀來看仍然很渺小,大家的使命就是讓法輪常轉。並叮嚀大家筆記型電腦不離身,隨時實作,「因為這是一場理論與實踐並進的論壇」。 此次邀請到的資深佛典及翻譯專家,有漢傳大藏經專家、加州柏克萊大學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漢譯《中阿含經》英譯者、美國天普大學馬德偉教授,電子佛教.....
人間佛教研究院成立 西方弘法里程碑
來大學,象徵人間佛教在西方弘傳的成果。 慧東法師感謝西來大學全體師生的努力,以及大眾對人間佛教的支持。回想佛陀在2600年前,將佛法傳播於印度;而星雲大師以92歲高齡,在全世界創建5所大學、200多間寺院道場,弘法五大洲。西來大學如今成立人間佛教研究院,正是要藉由國際語言英文,引領全世界人士探索佛教的智慧,造就人類福祉,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蘭卡斯特教授表示,太虛大師是近代最早提倡以人為本的佛教,打開新世紀的大門。而星雲大師以他的遠見,確實地將人間佛教推廣弘傳。經過多年與大師的相處和對人間佛教的研究,教授發現其中無限的希望與機遇是「本自具足」的,每每從大師的言傳身教得到無盡的啟發與感動。.....
探討「佛陀本懷」 四川大學舉辦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座談
;然而又不能太入世,否則就會太世俗;所謂隨風潛入,江船我獨眠;不靠此岸,不靠彼岸,知道眾生需要什麼,以智慧引導眾生。 關於人間佛教的倡行及其未來發展,段玉明從幾個面向說明佛教的改變。一、經濟壓力,導致寺院必須走入經懺維持寺院。二、民主共和政體的要求,清規到清朝受到衝擊毀滅,但是很高興佛光山已經有一套新的清規體制可供參考。三、時代所需。如何實踐全方面的星雲模式,這是值得關注的議題。四川社會科學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向世山教授表示,當今世界層面、文明與地域衝突與貧富差距等問題,都影響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面對一帶一路而言,四川是南方絲綢之路,若不談價值觀、不談宗教會有很多弊病。要從教理方面討論,並探討立長.....
首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於宜興大覺寺舉行
病死生:有別於以往的消極看法,死是一個起點,就如房子壞了,要換新的,死了還會有生,生就會有未來、有希望,所以不必害怕死的到來;4)人人平等:佛光會的檀講師制度,讓僧信平等,共同荷擔弘法的大業;夫妻來到寺院掛單,不要強迫他們分開住宿,因為只要是合法的家庭生活,都是佛陀所允許的;人間佛教不是個人的,而是佛祖的,是大家的,希望大家對於未來的人間要有希望。5)四大皆有,空,才能建設有,不空就沒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如茶杯有空間,可以倒水;房子有空間,才能建立講座。6)幸福信仰:佛教是脫苦、救苦的,是追求幸福安樂的宗教。 此外,與會學者並就人間佛教各個面向,請教星雲大師,如「持戒與契約的釐清」、「.....
唐代佛教寺院土地買賣的法律文書初探
寺院土地是唐代土地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唐代寺院經濟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敦煌吐魯番文書的出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土地買賣的文書,這些珍貴的材料不但有助於我們 瞭解唐代土地買賣的真實情況,也有助於我們對唐代寺院內部的經濟運作提供第一手資料。
佛教生態文化與唐代文學
唐代是中國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寺觀園林也盛極一時,據《兩京城坊考》載,僅長安城中就有佛寺81所。長安城外,佛寺主要集中在終南山區,終南山在唐代前期就佛寺數量來講,是全國最多的,後期有所減少,「以安史之亂為界,唐代前期名山寺院最多的要數終南山,共有21所,居全國之首,唐代後期則銳減至7 所」。這些佛寺大多數都具有良好的生態狀況,從現存可稽的唐代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當時佛寺園林的基本風貌。
《佛光山清規》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漢傳佛教能夠綿延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漢傳佛教能夠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自我革新與發展。佛教作為一個龐大而鬆散的社會文化組織,是由成千上萬座佛教寺院、精舍和居士林等各種組織共同構成,如果沒有一套合理完善的組織管理制度,各種佛教組織能夠持續運行則是無法想像的,或者說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佛教而言,管理制度是佛教組織存續和運行的前提,也是佛教文化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清規戒律」就是中國漢傳佛教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套組織管理制度。
關於宋代寺院的轉輪藏
論宋代寺院合法性的取得程序
明代佛教神聖空間建構—以都城寺院與四大名山為例
明代佛教寺院的興建遍及全國,北京與南京作為明代的首都與留都,城市及周圍有大量寺院,且多得到帝王、官宦及民眾的支持。名山信仰逐漸在明末形成,以四大名山為首的佛教聖地,其寺院修建也長久不息。在寺院興建的過程中,城市、山林、地方社會等逐漸與寺院形成信仰網絡,明代佛教藉此網絡在國家與社會中構建起自身的神聖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