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淨土念佛法門在當代臨終照顧場域的實踐 ――臨終念佛經驗的現代詮釋
「三根普被」的淨土宗念佛法門是佛教徒歷來最普遍受持的修行法門。將念佛法門歸於「易行道」的看法是原因之一,但是人們對輪迴轉世的信仰與生死解脫的關懷,則是更為重要的修行動力。在台灣安寧療護體系中,由佛教法師擔任的臨床宗教師在將佛法融入對臨終病人照顧的過程中,念佛也是主要應用的法門,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為求善終,不僅病人被引導念佛,家屬往往也加入臨終助念的行列,而形成現代華人社會臨終照顧場域,極具人間佛教實踐意義的現象。然而,臨終念佛的意義何在?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間佛教意義何在?在參照臨終病人念佛的實踐經驗下,淨土經典的相關論說又應如何進行現代意義的理解?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可以活化吾人對佛教經典的意義理解,也可以為人間佛教的當代實踐增添一筆註腳。基於以上問題背景的思考,本文嘗試從台灣安寧療護的宗教實踐中,建立一個吾人對臨終念佛經驗的現代詮釋,以此揭露臨終念佛之人間佛教意義的思想線索。具體將從以下幾個次題演繹論述:一、臨終時刻的神話處境;二、替代涅槃的淨土;三、從臨終視域發現淨土的意義;四、臨床案例的演示。最後,以臨終念佛的人間佛教意義,以及後續深入研究方向的呼籲作結。
論明代佛教孝道觀—以《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為例
親切慈悲音,當代獅子吼——聆聽星雲大師《阿彌陀經》開示的所感所思
星雲大師在雲湖書院的這次開示是從講述自己的出家因緣及在台灣創辦佛光山的經歷開始,大師以一貫家常式的語調娓娓道來,極為親切。接著大師引導我們要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在大師看來,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在本質上並無區別。正如大師常言,佛出生在人間、成佛在人間、說法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在人間的教化,因此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正因基於這樣的理解,大師對「人間佛教」才提出了著名的當代詮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佛教「福慧雙修」思想的現代性意義
佛教必須人間化與現代化,當代大德已有不少闡發。然而如何將佛陀人間佛教之本懷,系統性地、理論性地做一整理,則仍存在尚待努力之空間。也就是說,人間佛教的追求與理 想,不能只是道德性的、應然性的勸說,尚必須從理論上做一實然性的、必然性的論證。若只有應然性的勸說,而無實然性的證明,則仍只是一種意識型態與教條。玆篇所述,旨在以佛教「福慧雙修」的觀念為主軸,論證佛教現代化、人間化的必要性以及必然性。
典範重塑——從《畫說十大弟子》 談佛教生命教育的當代實踐
宗教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範疇之一,具有幫助人類克服心理與生活障礙,獲得內在安定、安心力量的生存功能(adaptive function);並藉共同信仰鞏固群體凝聚力,以發揮人類社群關係組織力的整合功能(integrative function);和滿足人類對終極意義之疑惑,及人生、宇宙、存在、道德等根本問題解答的認知功能(cognitivefunction)。此三大功能也意謂著滿足人類在生存、社群整合及生命終極關懷上的三大需求,不可說不重要。
進行「傾聽」的現代日本佛教——對應社會需求的臨床宗教的嘗試
現代日本,為了實現人們的幸福(Well-being),需要應對兩個課題。一個是由於貧困以及「格差社會」化而導致的生活基礎的脆弱性。少子高齡化導致家庭的撫養能力顯著下降,地域社會中的生活互助合作也在衰退。在這樣的現代社會中,生活在都市的個人只能通過社會福利和市場來籌措必要的物資。但是,日本已經進入穩定型經濟增長(GDP 的年增長率約為1%左右)階段,對於多數人來說,已經無法期待福利的擴充以及收入的增加。兒童的貧困、單身母親的貧困化成為社會問題。
溯源與流變——佛光山系統十八羅漢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佛教中與十八這一數目有關的人物團體,最早出現於隋代費長房的《歷代三寶記》:「始皇時,有諸沙門釋利防等十八賢者,齎經來化。始皇弗從,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剛丈六人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唐代法琳(572-640)上書駁傅奕,引釋道安、朱士行等《經錄》目云:「始皇之時,有外國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人賢者,齎持佛經來化始皇。始皇不從,乃囚防等。夜有金剛丈六人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湯用彤指出,「其言出道安、朱士行錄云云,乃為佛徒偽造」,而關於釋利防來華,梁啟超認為可信,湯先生則說「遠於事實」。無論如何,唐代時與十八數目有關的人物群體大量湧現,在這一背景下,佛教十八羅漢的組合形式應運而生。
元代佛教戲曲
元雜劇為中國戲曲成熟大戲,在文士及書會才人投入創作下,產生大量劇本,質與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現存約170 多本雜劇中,宗教類占28 本,道教20 本,佛教8 本,無論佛道皆集中敷演神佛仙人下凡點化俗眾,救其出離凡塵離苦得樂的「度脫劇」,反映人民等待救度的殷殷期盼。其中,佛教劇又可細分為「弘法度世」與「因果輪迴」兩類,前者著重闡述佛理,有《度柳翠》、《東坡夢》、《忍字記》、《西遊記》及《猿聽經》等5 本;後者強調因果業報,有《來生債》、《看錢奴》及《冤家債主》等3 本。雖各有闡述主題,但共同發揮勸化度世功能,同時也反映元代宗教現象,呈現獨特風格與特色。
沿著星雲大師的十個佛教現代化道路繼續前進
試析當代禪意水墨的圖式生成── 以王川的抽象畫為考察對象
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禪意水墨已衍生出新奇的藝術圖式。王川正是中國抽象禪意水墨的當代領軍人物之一。本文採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對王川二十一世紀後的作品進行圖像分析,深入梳理佛教在其藝術表達轉變中的影響,並探討中國禪意水墨藝術的當代表現形式及生長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