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溯源與流變——佛光山系統十八羅漢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分類
論文
期別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7期
作者
王鶴琴
編者
妙凡、蔡孟樺主編
摘要
佛教中與十八這一數目有關的人物團體,最早出現於隋代費長房的《歷代三寶記》:「始皇時,有諸沙門釋利防等十八賢者,齎經來化。始皇弗從,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剛丈六人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唐代法琳(572-640)上書駁傅奕,引釋道安、朱士行等《經錄》目云:「始皇之時,有外國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人賢者,齎持佛經來化始皇。始皇不從,乃囚防等。夜有金剛丈六人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湯用彤指出,「其言出道安、朱士行錄云云,乃為佛徒偽造」,而關於釋利防來華,梁啟超認為可信,湯先生則說「遠於事實」。無論如何,唐代時與十八數目有關的人物群體大量湧現,在這一背景下,佛教十八羅漢的組合形式應運而生。
引文
王鶴琴:〈溯源與流變——佛光山系統十八羅漢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收入妙凡、蔡孟樺主編:《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7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8年 09月,頁86-103。
全文下載
PDF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PDFs. Please download the PDF to view it: Download PDF.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