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合十人生 恭敬包容
合十人生 恭敬包容 A Life of Joined Palms; With reverence and tolerance.
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講座 探討慈悲與包容面向社會的力量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應美國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宗教系副教授馬德偉教授之邀,講述「慈悲與包容:社會動盪與政治兩極化的出路」。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講座 探討慈悲與包容面向社會的力量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致贈星雲大師的《心經》墨寶卷軸予Marcus Bingenheimer教授。 【人間社 李苑嫣 賓州費城報導】 2024年10月7日,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應美國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宗教系副教授Marcus Bingenheimer之邀,於該系.....
趙氏廷箴懷芳佛學講座系列英文論壇 談佛教待人與待己的慈悲
工Wong Auditorium舉行,吸引該校教授、學生、校友等近200名來自各界的聽眾。這是疫情後少數實體活動之一,麻省理工學院院長Melissa Nobles特別出席支持,與會校方代表還包括公平與包容辦公處副處長Karl W. Reid和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院發展處副處長Anne Marie Michel。佛光山代表有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國際佛光會休士頓協會督導趙辜懷箴、波士頓三佛中心監寺妙璽法師、紐約道場監寺有霖法師,休士頓中美寺覺法法師,以及波士頓協會會長黃文儀、紐約協會會長陳澄慧等。 3位與談人各從宗教、企業和學術的角度探討佛教中慈悲的意義,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實踐與應用。妙光法.....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仰人口增加的趨勢不見樂觀。他建議,學者們應當通過解經學的研究,探討漢傳佛教如何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詮釋,並由此回歸佛典,思考如何使佛法成為人類面對問題的智慧源泉。 妙凡法師首先揭顯佛教的開放與包容。他指出,在佛教中人人皆可解釋佛經,例如法師為了宣揚教義而闡釋佛經,學者們為了探究真理而詮釋佛典,這都體現了佛教的開放與平等精神,尤其基於緣起性空的特質,這對解經學的發展至關重要。妙凡法師回憶起當年星雲大師因腦溢血住院,致使團隊難以請示《星雲大師全集》的編纂問題。當時法師在強調「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原則,做為《全集》編纂的基本原則。同樣地,「四依止」也是解經.....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何資源,大師依然在艱困中成就了一座慈悲的道場,自己也變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陳玉女則分享生活中從觀音信仰獲得的感動,她體悟唯有時刻把觀音嵌入心中、學習觀音的無記、放下、自在,擴大內心的軟體空間,才能做到包容、給人自在。 最後妙光法師為論壇作結,從三月起陸續舉辦的三場觀音論壇,分別從經典、歷史及藝術的視角,引領大眾走入人間佛教的觀音信仰,希望大家能深入觀音法門的慈悲喜捨,學習觀音菩薩的自在解脫。他勉勵人人透過自己的方式看見觀世音菩薩,不論心中的觀音是什麼形象,只要心裡有慈悲、有眾生,觀音時刻就在身邊。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TtB6xi5X6XU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佛陀.....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理想型佛教」的落實。 談到人間佛教和未來的佛教,程恭讓教授引用星雲大師所說:「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未來人類文明的特點,將是注重更多的交流性。」佛教文明是一種交流性的文明,佛教的哲學核心是無我,包容、接納各種不同文化、文明的融合,在世界各地發展。 課程最後,王雪梅教授表示:星雲大師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對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討論,就是我們對他最好的懷念,也一定是大師所樂見。感念大師對人間佛教國際化和現代化弘傳的卓越識見與非凡貢獻,也在此表達我們最深的敬意與懷念。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懷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一堂課「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在3月1日隆重登場。邀.....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社記者 陳德啟 大樹報導 程恭讓認為大師「真心誠意、卓有建樹地積極推動兩岸和平」,同時也「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探索到根本的出路和正確的方向」。面對台灣佛化與神化之間的問題,大師除了建立正信佛教外,更包容民間信仰,指引出佛教的康莊大道。大師成功的現代化經驗與全球遍布弘法據點,可作為大陸經驗,「為大陸佛教的改革和發展,提供重大的啟示與參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西來大學執行董事依空法師以蘇東坡偈語說明,在佛光山卻不知道大師為弘法做這麼多。程恭讓以歷史的宏觀為經,以人間佛教為緯,引出大師的貢獻,而以「禪愧感恩大願心」與眾人共勉,期許僧信四眾一同為人.....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開展多元新思惟
上海大學、東南大學等17所高等院校。參與開題報告的青年學人結合人間佛教的核心思想與自身學科專業,從哲學、歷史學、傳播學、社會學、比較宗教學、民族學及文學等多個介面切入人間佛教議題的思考,開展出多元性、包容性和完整性的人間佛教新思考。 在開題說明會上,程恭讓教授介紹星雲大師為了幫助青年學者成長而設立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的初衷,並介紹此次報告會作為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設以來的第三屆開題報告會,在延續往年側重人間佛教本位研究的宗旨之外,今年的寫作獎學金將會更加關注從人間佛教視角展開的對歷史和文化的觀察。 王雪梅教授介紹從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可以看到星雲大師3個重要的精神:第一、星雲大師重視發展文化、教育.....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無意了解,為此表達憂心。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高橋晃一,將唯識學和菩薩道的關係做了梳理。北海道武蔵女子短期大學教授鈴木健太分享對小品般若的研究,體認到和不同信仰、修習不同法門者的和諧互動,包容是關鍵。 人間社記者 蕭惠珠 高雄報導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佛光山比丘尼書寫歷史 引發西方學界高度重視 •日韓學者 創新佛教研究視角 第二場座談全程用英語發表。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表示,西方人常把人間佛教的「人間」和人文主義相提並論,其實人間佛教不是形上學,教法更不是空談,是佛陀對人類的關懷,對生命的願景。加大柏克萊分校教授Jack Meng-Tat Chia說明.....
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 人間佛教實踐與影響
人之間的溝不足,關係疏離,矛盾紛爭多。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非常符合時代的確切需要。 梁元生教授表示,研討會的議題跟中大與鄰近地區積極交流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從星雲大師融和、求同存異的主張,看到佛教的包容性很強,包容和接受不同意見是現今社會最需要的。 研討會主題演講緊接開幕典禮進行,傑出佛教學者蘭卡斯特教授(Dr Lewis Lancaster)主講「佛教與南亞、東南亞人口變遷的現狀」,指出此次研討會的主題,是討論人間佛教在南亞與東南亞的未來發展,列舉事例說明人間佛教在南亞和東南亞作出了重大貢獻。「泛佛教」把不同佛教團體相同之處和整個佛教的世界連在一起,人間佛教扮演重要的角色。 研討會分組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