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圓桌論壇 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
結合科技、宗教與人文的盛會。 論壇分為兩個部分,首先由與談人分享實例及專業經驗,探討佛教如何與時俱進,運用AI與機械人弘法接引信眾,並分析AI對佛教的潛在影響及兼容性。第二階段則聚焦於AI帶來的倫理與道德挑戰,人與機械–人工智能,是敵是友?在主持人的帶動下,與談人與現場觀眾展開高度互動的辯論和對話。 妙光法師以實例分享AI與機器人在弘法中的應用,帶領大眾探討其影響與成效。他指出,這些仍處於發展階段的技術具備一定優點,但功能尚有限,能力也有待提升,因此不能將其作為弘法的典範。妙光法師強調,研發AI作為弘法工具時,必須秉持「正知正見」,確保科技應用不偏離佛教的核心價值觀。 他進一步提出AI在佛教中.....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 「觀音信仰的源起為何?在亞洲又造成何種影響力?」對於妙南法師的提問,李世偉簡要說明,佛教原鄉在印度,觀音信仰也從印度開展,而佛教從原始部派發展到大乘佛教,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差別,即是「為眾生尋求解脫道」,而「解脫道」正體現出菩薩利益大眾的精神,其中觀音菩薩便是很典型的代表。 隨著印度教的盛行,佛教在印度也逐漸衰微,但於此同時卻在別處開枝散葉,一路北傳至西藏、中國乃至東亞,分別形成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而觀音信仰也隨著大乘佛教的北傳,開始在各國傳承與發展。 適應各國民情 觀音形象多元 李世偉指出,「觀音」一詞最早的紀錄,出現於後漢天竺三藏支曜翻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經中首度提及「.....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傳佈」國際研討會
教在現代世界必需有其社會性、公共性及時代性,誠如星雲大師所云:「佛滅後,佛教徒側重義理的研究,而忽略了佛教的社會性及時代性,於是主張解行並重的大乘佛教應運而生,挽救了佛教衰微的危機,因為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思想,就在於人間佛教的實踐。」職是,此次國際研討會以「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傳佈」為主題,著眼點在於集海內外學界、教界之力,從實踐到理念,從個案到通則,乃至從實然到應然,集思廣益地共同思考「人間佛教」的菩薩道精神,透過佛教的現代社會責任以傳播佛法,俾利眾生在自利與利他的菩薩道上執智慧劍破煩惱魔,共創祥和利樂的有情世界。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課程、佛光山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佛光道場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討議題: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開展的修持理論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開展同體共生之成效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對環境保護的實踐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對婦女(或性別)的關懷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對社會關懷與救濟的實踐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寺院管理實踐 星雲大師在東亞與東南亞推動人間佛教之影響 佛光山比丘尼在東亞與東南亞推動人間佛教之貢.....
東亞學者齊聚 學術交流談佛教開展
及經律論述等,更發表自身對該領域的觀察及瞭解。 不只在學術層面的體會,李利安教授更將星雲大師這份人間佛教的宗風深植於心,並分享在寺院參訪時,處處讚嘆佛光山「給人歡喜」,更提及佛光人的正知與共識,讓各地道場都能如同本山般堅屹不搖,並透過社會觀察家的本質道出原因,強調統一與堅定信念的重要。 午後的綜合討論當中,邀請到武藏野大學、天理大學、青山學院、早稻田大學等校教授,針對主題場次的發表,紛紛提出自己疑問與評語,教學相長,彼此的互相切磋,眾志一心,將人間佛教的深刻思想植於心中。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致閉幕詞表示,此次佛教研討實屬多國合作,而今佛教研究已經成為跨國際領域的活動,藉.....
傷風敗俗 道德淪亡
傷風敗俗 道德淪亡 Transgression of Customs and Traditions; Deterioration of morals.
現代人間佛教的交流性
開示悟入 感應道交
開示悟入 感應道交 Disclosing, Indicating, Awakening, Entering; Resonating with the Buddha.
感應道交 心誠則靈
感應道交 心誠則靈 Resonating with the Buddha; Sincerity brings inconceivable connection.
跨種族宗教對談平等觀 台印性別平等促進研討會參訪團來山交流
等」不是一個口號,它已經落實在佛光山各個層面,例如:在性別平等方面,早課及齋堂的位置男女眾分東西單,平起平座;為了提升比丘尼的地位,安排許多重要職位由比丘尼擔任等。在師徒之間,大師也以「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謙虛心態實現平等的真義。有次大師在簽書時,面對老婆婆遞上的破爛紙張,大師毫無嫌棄,一視同仁地簽上名,因為「那張紙張是老婆婆的全部」。而面對來訪的企業家,請對方不必頂禮,這樣才能接引其他不信佛的老闆們願意踏入佛門。平等,儼然形成佛光山的制度和組織文化,維繫教團的穩健發展。 學者們踴躍提出了有關佛光山的四大宗旨、全球寺院發展方向、學術交流活動等近20條問題。妙凡法師侃侃而談回應,就國際學術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