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從「正信」到「融和」——星雲大師的信仰判攝與宗教包容
星雲大師多年弘法利生,重視佛教與各宗教信仰互動之議題,他認為「信仰」從高至低有正信、迷信、不信、邪信之層次,欲消除佛教中參雜「鬼神化」、「巫風」的成分而回歸「正信」的佛陀本懷,基本上仍尊重「迷信」,但不與「邪信」交流。星雲大師往往以同理、包容、尊重的態度應對各種宗教信仰,更透過「佛光淨土」之「五乘融和」思想,將儒家、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比配於五乘而予其相應的定位。足見,人間佛教在堅守「正信」的本位上展現「融和」的氣度,在對各宗教信仰的審視上,跳脫了「非正信即邪教」、「非內學即外道」的二元對立之窠臼。
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研究
自太虛大師宣導現代人間佛教以來,男女兩性平等問題逐漸引起佛教界廣泛關注。民國時期太虛大師以及「菩提精舍」女眾都對這一問題作出了積極回應,基本達成了尊重女性人格、維護女性權益、宣導男女地位平等的共識。1949 年之後,在星雲大師、印順導師、聖嚴法師和昭慧法師等人的推動下,台灣地區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世紀八〇年代以後,大陸地區的人間佛教重新煥發生機,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亦隨之獲得發展,大陸佛教女眾的整體地位得到顯著提升。
志意.深情.慈悲.智慧——從《詩歌人間》所看到的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作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主流和正信,與文學也有密切的關係。星雲大師對佛學與文學的關係便有自己的認識,他曾說:「當初我把佛經比喻成文學的著作,在佛教界裡是很難獲得認同的,長老們認為我的話褻瀆了佛法,不應該用佛經去遷就世俗,但從一個喜好文學者的心理來看,同樣是真善美的作品,為什麼佛學就不能和文學結合呢?」 在星雲大師3千餘萬字的著述中,文學作品具有較高質量,也占有極大分量。從比較純粹的文學形式來看,星雲大師創作的詩歌,數量雖不甚多,但形式多樣,風格獨具。2013 年底,台灣著名出版人高希均、王力行策劃出版了星雲大師的第一本詩歌集《詩歌人間》。該書收集了星雲大師各類詩歌作品凡335首,分為詩(22首)、歌(63 首)、祈願文(50 首)、佛光菜根譚(200 則)等四類體裁,創作的時間跨度達60年之久,可謂以詩歌的形式展示了星雲大師一生的志意、深情、慈悲與智慧,讀者從中可以生動地看見大師的形象,感受大師的人格。以下,筆者以三個方面來敘述。
人間佛教理論的精要讀本——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在為吳華博士《民國成都佛教研究(1921-1949)》所寫序中,我曾強調:「中華民國的建立,不只是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體制,同時還把封建體制下凝固的文化傳統擺在了新時代的激變與轉折之中。新型的民主共和體制,要求國家政權與文化與此相應,舊有的一切適應封建體制的政治結構與文化傳統通通需要轉變自身。」佛教作為中國文化傳統中最有影響力的宗教,顯然也須要轉變自身,以順應此一時代巨變的社會訴求。
「佛說的」與「人要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教義新詮與弘傳法門
星雲大師長年致力推行人間佛教,辛勤筆耕,於豐沛著作中,《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集中闡述人間佛教的根源與特性。從人間佛教四大宗要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來看,大抵不離「契理」與「契機」的範疇,就嚴格意義來論,「佛說的」與「淨化的」屬於「契理」,「人要的」與「善美的」屬於「契機」。《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主要彰顯佛陀教法是建立在「佛說的」與「人要的」之基礎上,進而開展「出世」與「入世」的大乘菩薩行。然而,星雲大師亦彰顯「人間的佛陀」與「佛陀是人,不是神」,進而證成佛教「人間化」的可能,此為人間佛教的理論根源。謹就所知,分三層次闡述。
人間佛教與當代佛教學的轉型
天堂與人間的對話——獻給廣西援鄂犧牲護士梁小霞
人間佛教何以可能?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以通俗的言語,頗具智慧地回應了「人間佛教何以可能」這一重大的歷史課題和現實課題。佛教擁有「人間化」的強大基因,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進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間佛教」。對於佛教根本教義過於「消極的」詮釋,不利於佛教的人間化,於是,對之進行「積極的」詮釋,顯得尤為必要。佛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經驗告誡人們,只有秉承人間化這一佛陀本懷,沿著本土化的路徑,佛法真義才能發揚光大,佛教也才能傳揚開來並發揮積極的影響。當代人間佛教呈現出多維推動的態勢,可視為向佛陀本懷回歸的成功嘗試,於此也初步顯示出了人間佛教的時代價值。
支謙譯《佛說老女人經》的佛教思想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佛說老女人經》(梵文名:ārya-mahalalikā-paripṛcchānāma-mahāyana-sūtra)是早期大乘佛教的一部經典,並且是早期大乘佛教中比較明確地具有女性問題意識、也比較明確地包含女性佛教思想的一部佛教經典。此經也是最早由三國時期譯經大師支謙傳譯到中國的幾部早期大乘佛教女性主體角色經典之一,不僅在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佛教譯經及思想的歷史上也有其特殊的價值。本文擬對這部經典的佛教思想及其相關問題加以探討,從性別平等這一大乘思想的特殊視角,管窺早期大乘佛教思想發展的歷程及佛教思想蘊涵的深厚的人文價值。
人間佛教宣講員弘法人才的價值探討
佛教從釋迦牟尼佛創教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弘揚的重擔過去一直落在僧團上,尤其東傳到中國後,即依循著師徒制的關係,透過講演、修持、教育及指導等一代代的傳承;同時也在與中華文化相融後,更加發揚光大,並向鄰近地區傳播,諸如:朝鮮、日本、越南及印尼等地。如今,佛教從過去漢化而形成的漢傳佛教,開始面向全世界的弘法演進,這過程中也夾帶了如何與世界文化融合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