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
時下對未來學(futurology)的討論,往往集中在科技革命對人類未來的影響,例如生物科技革命有可能衍生出來的「後人類的未來」(posthuman future)。然而,最先引起公眾對未來學廣泛關注的是1972出版的《增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該份研究報告由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負責草擬,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是,經濟增長需要消耗天然資源,而天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經濟不可能毫無限制地增長,人類須要思考可持續發展作為出路。羅馬俱樂部成員補充說,雖然很多極限都是真實的,但這些極限可能永遠達不到,因為在達到這些極限之前,還會有很多的阻礙或限制,例如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最後還有那在人性內的限制。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以佛耶比較為背景
2015年12月27日上午,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傳燈樓三樓會議室,與前來參加第三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的學者以及其他信眾見面,並發表了題為〈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的演講,我有幸親聆教炙。在這個演講中,星雲大師針對「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所提出的「對人間佛教的一些疑議」(共8條),以及「還沒有普遍讓人了解」的諸如「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發表了自己20條主張予以回應和解釋,我們不妨稱之為「星雲二十條」。
人間佛教的孝道觀——以《阿含經》為主
早期佛教學者如陳觀勝(Kenneth Ch’en)和道端良秀等認為,孝道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後來史太朗(John Strong)利用「通俗的佛教故事」證明,孝道在印度佛教也很重要,但他聲稱這是「佛教在通俗層面向婆羅門教孝道倫理的妥協」。另一方面,邵朋(Gregory Schopen)主要以印度佛教的碑文和銘文為資料進行研究,也證明孝道在印度佛教很重要,但指出,孝道的教導與實踐在早期佛教的經典文獻中找不到證明。本文中,我們從早期佛教的經典文獻──主要是巴利文的五部尼迦耶和中譯的四阿含經中,找出許多與孝道有關的段落和經文,由此證明孝道是早期佛教倫理教導的重要部分。
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 ──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 之比較為主
南嶽慧思禪師以禪法著稱於當世,但在其思想的代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運用大量「忍辱」的資料來詮釋甚深禪定的安樂行,由此可知,「忍辱」在慧思生命修持的重要性。但相較慧思其他論題的研究,其忍辱思想的研究就顯得寥若晨星,因此,筆者以「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之比較為主」為題,以補足此欠缺的版圖。學界認為慧思的忍辱思想來自《大智度論》的影響,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慧思的忍辱思想,同時也涉及了《大智度論》 忍辱思想之探討。本文共分四部分來進行:一、前言;二、《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分類之異同;三、《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含義之異同;四、結語。依上述之論述,結論出支持慧思走過人生風雨忍辱力的真貌、其忍與不忍之間的分際,和其忍辱思想的特色,進而提供現代行者一個修持忍辱的參考指標。
人間佛教實踐傳統之探討——以佛教經典與星雲大師對「直心」之論述為主
本文試圖說明「直心」在佛教經典中與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之間的發展繼承關係。在探討的過程中,從經典中所談論的「菩薩道」修行中分出「直心」在「成就菩提道」與「成就佛國淨土」這兩脈絡中的意涵,得出心意質直無諂曲是這兩個脈絡對「直心」共同的意思,然而在「成就菩提道」中還可以看到菩薩對眾生無明貪瞋痴之行保持著淳直的心意並且隱惡讚善,和菩薩對於所修學之道專直向道的意思;在「成就佛國淨土」的脈絡中,淨土之所以不汙穢曲折、崎嶇不平是由於直心之故。隨著佛法的流傳,這兩個脈絡「直心」的意涵在星雲大師對於求法者「十大願勉勵」中、在「人間淨土」建設中的談論中都可看到大師的繼承與發明,除此之外大師自身對佛法的躬行實踐更是將「直心」在菩薩道中完整的意涵展露無遺,在人間佛教的教義中留下「直心」的言教、身教。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的民主自由思想
人間佛教中包含極其豐富的民主自由思想。本文試圖以星雲大師為中心探討人間佛教的民主自由思想。本文認為,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始終堅持不懈地弘揚民主自由的思想觀念,發揚民主自由的精神,從事民主自由的事業,這是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和偉大意義之所在。人間佛教是民主自由的佛教,它一方面維護世間,尤其是政治世間的民主和自由,因而與一切反民主自由的宗教與政治勢力涇渭分明;另一方面又始終保持著佛教的終極關懷,超越於世間的污濁之上,發揮著引導和淨化世間的作用。人間佛教以佛教的方式,也以現代的方式為中華民族的民主自由做貢獻,為世間所有眾生做貢獻。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良教授、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王雪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副研究員參加與談,海內外30餘位碩博研究生及線上一百多位聽眾參加此次論壇。 妙凡法師首先邀請李利安教授介紹百年來中國佛教的歷史定位和基本歷史進程解讀。李利安教授從世界史與世界佛教史視野觀察百年中國佛教史,指出人間佛教是世界近代歷史轉型背景下發生的佛教領域的重大轉型,是世界佛教史第三期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繼漢宋佛教、元明清佛教之後中國佛教史的第三歷史階段。其次李利安教授將百年中國佛教史進程分成三期,即民國時期、1949年至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時期至今,而這三期彙聚為同一個進程,即是人間佛教的發展進程。其中第2期之後的中國佛教.....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壓軸出版 多元主題呼籲實修
問世,將引領讀者結合佛教與僧信二眾的生活,認識人間佛教及其因應現代的各種善巧方便,期盼大眾採取實際行動、重新檢視修行。 《佛法真義》英譯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帶領國際中心知桐法師和美、英、澳、台、新加坡、比利時、馬來西亞等七個國家地區的青年翻譯團隊共同完成,再由人間佛教研究院知悅法師等人編輯審定,英譯人員遍及四大洲,展現超越地域與國界的集體創作精神。 《佛法真義6》是整套系列最後一部,用現代的詞語釐清信仰的本質,以及各種佛教行事與活動的真正意涵,例如,〈討債〉、〈信仰與恐怖〉闡明信仰的本質,強調佛教必須要有人間性格,不能只從消極面看待黃金、夫妻、兒女等議題;〈和尚〉、〈三.....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之研究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星雲大師晚年對人間佛教的定義,程恭讓教授稱之為星雲大師的「四句教」。「四句教」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是極為重要的,然而,此「四句教」為星雲大師何時所提出?「四句教」之確切含義如何?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間佛教,是否存在過於重視人間佛教的世俗性,而缺乏神聖性呢?本文試圖通過爬梳相關材料,以文獻學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對「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提出歷史進行具體而詳細的考察;以思想分析的方法,對其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究。本文得到以下幾個結論:「四句教」作為大師詮釋佛教的原則與方向;大師對「四句教」有明確的使用特色;大師在「四句教」中也回應了對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質疑,以及說明如何建構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第二章 ——佛教的起源和傳播
佛教的歷史可追溯至其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他是一位穿梭於恆河流域的苦行僧,透過教化,吸引了 大批追隨者。其所屬時期,同時也是恆河流域歷史上,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此處有一大片「雨林」覆蓋,其中一隅的三角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恆河及其支流的沿岸,是印度次大陸「第二次城市化」的聚落代表區,根據考古遺蹟顯示,印度地區的「第一次城市化」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發生於印度河沿岸;「第二次城市化」則於公元前六世紀達到鼎盛期,城鎮遍布恆河盆地。人口中心區域之間的活躍貿易,奠定了當時經濟發展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