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望海明珠 信仰與生活的同城相約」線上講座16、17日中英首播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 新書分享會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人間佛教研究院,佛陀紀念館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望海明珠 信仰與生活的同城相約」線上講座16、17日中英首播 全世界都知道陸路的絲綢之路,貫穿於古代中國至中亞、印度間的經貿商道,但,大家可知海路的絲綢之路是如何興起的,在「佛教海線絲綢之路」上,你可知又有多少位中國僧人為了求法,是如何走上海線絲路呢? 為讓社會大眾了解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的發展,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與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舉辦「望海明珠:信仰與生活的同城相約」線上講座,7月16日及7月17日,特舉辦中文、英.....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16 以師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 在《星雲大師全集》的〈自序〉中,大師回顧了自己跨越世紀 的生命長河,他說: 這是一部非常複雜的《全集》,因為在我個人成長的九十 年歲月中,於時間上,經歷了北伐時期、土匪橫行、軍閥 割據,以至抗戰、內戰、兩岸對峙等時期;於地理上,我 走遍世界五大洲,幾乎平均每年環繞地球一、二次;於人 事上,上至國王大臣,下至販夫走卒,我一概平等對待, 視為朋友。尤其在我一生的時光之中,於佛教裡,凡事不 推諉,舉凡弘法建寺、安僧辦道、創辦學校、成立協會、 養.....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殖民初期日本佛教各宗從軍僧來台(1895-1896)
日本佛教僧侶的從軍布教始於中日甲午戰爭(1894,日本稱「日清戰爭」),在此之前從未聞有所謂的「從軍僧」(或稱從軍布教師、布教使),也就是說,「從軍僧」是日本明治維新後,軍隊國家化的第一場國家戰役下所產生的,目的是「軍隊慰問」、「戰死者追弔」及對「清韓順民布教」。1
抗戰勝利後青年星雲佛教改革的萌芽(1945-1948)
一九四九年春,星雲大師來台,輾轉於各地,當時遠在東台灣的宜蘭雷音寺,雖然早在一九五二年五月十六日成立「週六念佛會」,但是,乏人領導,前來弘法的緇素總是來來去去。雷音寺渴求常住弘法僧眾不可得,最終於一九五三年春後,寺方護法李決和與林松年二人到中佛會求助,獲青年星雲的首肯。 青年星雲從一九五三常駐宜蘭雷音寺,至一九六二年南下高雄開創壽山寺,以整整十年的時間,奠定了佛光山人間佛教事業的藍圖。然而,青年星雲佛教改革的思想萌芽甚早,非自來台而始。 本文以抗戰勝利初期,青年星雲一篇罕為人知的文章〈回憶比現實美麗—略談勝利後京滬一帶的佛教〉,來探討其佛教改革思想。此文青年星雲以「星子」為筆名,談論抗戰勝利後京滬佛教的改革情況,而這也正是他日後改革佛教的萌生之濫觴。
〈台灣佛教新史〉之二十三── 台灣光復初期之佛教(1945-1949)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雖然日本殖民者撤離,但是,由於國共內戰、台籍日本兵回台等諸多因素,導致台灣光復初期民生凋蔽,尤其雪上加霜的是民國36年發生「228事件」,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直到政府於民國38年遷台,中國佛教會在1950年重新運作,台灣佛教在大陸、台籍緇素共同努力下方才逐步上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