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心中要有什麼?(二)
心中要有什麼?(二) What to Keep in Mind (2)
《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暨「中華文化與人間佛教」論壇 武漢大學文學院召開
星雲大師說過:「這一生中寫給別人看的、說給別人聽的,都是我一直做的。」大師透過「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與「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四給」,來幫助人們促成「自心和悅、家庭和諧、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人生。 王先霈教授首先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對文學理論學科建設的啟示」進行發言。王先霈教授指出,星雲大師是佛教大師也是成功的文化傳播者,他的文化傳播經驗對於我們的學科發展有啟示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向:一、學科建設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融合眾說、力求圓通、力避褊狹,不要一貫的追求片面的深刻。二、人文主義學科應該以人為中心,佛學不是神學,而是人學,人學幫助人.....
佛光山與馬大設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由林愛蓮、黃子堅和台灣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線上)簽署,另一項是由馬大和佛光山教育中心由林愛蓮和覺誠法師代表簽署,並由洪慧珠及馬大國際關係中心主任茜蒂努喜娜見證。 覺誠法師說,研究中心能促進和諧及文化交流,更正確的瞭解宗教,而且不只是在大馬,也和其他國家建立關係,通過文化教育正確認識宗教所促進的和諧、和平意義。 覺誠法師說,佛光山在馬大設立研究中心,並非特地選擇,而是因為機緣到了。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希望此次合作能為同學帶來更舒適、方便的學習環境,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好的成果。 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透過ZOOM平台線上表示,非常榮幸代表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與馬來亞大.....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以佛耶比較為背景
佛教具有多元的向度,這是佛教的特色之一。佛教在其信仰對象、經典(或教法)和修行法門上,都有多元性的表現。造成佛教多元取向的根本原因,在於佛教的「人本主義」宗教觀。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表現在佛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完全「以人為本」,此所謂「觀機設教,對症發藥」。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最終造成了佛法內部「人本主義」的多元結構模式。在這種多元結構模式中,佛法與佛法之間既有並列關係,也有等差關係;而等差關係中又有「好―最好」等差關係、「方便―究竟」等差關係和「權―實」等差關係這三種。不過佛教的多元並沒有造成其內部的對抗和分裂,反而在多元的基礎上獲得了高度的和諧和統一,這就是法藏所說的佛法既是「一音」又是「圓音」。
應機之融和—析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
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是大師依時代之機、融合大量傳統淨土思想資源而安立的淨土思想與實踐。大師的人間淨土之意義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個體的心淨及淨土行,二是群體心、人際關係、生態環境等的清淨。大師認為,如果家庭、或團體、或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每個成員,能夠以清淨心將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家庭和國家等的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等皆會因之變得和諧清淨。也就是說,人間淨土的兩個意義層次之間存在著關聯,後者是前者的擴充,同時後者又規範前者淨土行的範圍。大師人間淨土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大師認同佛經和諸宗派主張的一切淨土思想及其價值。二是大師將大乘菩薩莊嚴淨土的思想應用到人類社會,主張我們應該將佛法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行淨土行,進而將我們所居之土淨化為人間淨土。三是大師人間淨土的淨心法門和淨土行,是以禪宗禪行、淨土念佛為主導,並將佛法眾多修行法門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四是在人間淨土藍圖的建構上,大師以唯心淨土為實現淨土的起點,又以佛經中記載的佛菩薩攝受眾生的淨土,為人間淨土契理的佛理來源和接引現代價值進入人間佛教的參照。這也就是說,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內容結構、修行方法、淨土藍圖等等之中,皆融和有多種傳統淨土思想資源。
從《雲禪畫》之創作實踐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善巧方便
本文簡略述說在獨創《雲禪畫》的藝術形式,傳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過程中之所感所得,分別從禪之傳承、禪之意境、禪者的追求、畫家的藝術追求和表現手法等幾個方面,通過星雲大師的禪話與歷代禪宗大德的偈語想結合,達到禪與畫、意與境、文與質的相融相生;釐清禪、禪者、禪畫之間輔車相依的關係。 通過星雲大師禪話、歷代大德禪詩、雲禪畫,他們的內容、題材、形象和形式諸構成要素的有機融合,以更自由地表現在無意識幻覺中所體悟到的人生和生活真象―佛性。繪畫成了大慧宗杲所宣導的「看話禪」,「試造文字不傳之境界」。 我在本文中還通過《雲禪畫》之造像技法、出離法、取像符號等技法的研究探討,勾畫了這樣一個「淡」的世界。我以為,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現在畫家畫筆之下,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面山思定,臨水照心,其最要緊的,是使對立的東西在自己的淡定從容中成為一種和諧。希望通過本文對《雲禪畫》的解讀,亦能略至一二。
馬來西亞佛光山推廣人間佛教之觀察
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為馬來西亞佛光山啟建東禪寺進行動土禮,標示人間佛教將正式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及傳揚。在這次歷史性的重要日子裡,星雲大師演講時強調佛教必須:突出它的平凡性,並跟人們的生活打成一片。他說:佛教其實是不離人間的,人間佛教既然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弘揚佛法,也就必須從家庭及信眾本身出發佛教也不一定是非看破紅塵四大皆空不可的,它鼓勵家庭夫妻相親相愛,家長關心子女教育,告訴人們家庭和諧的道理及生活的意義,對現代人及其家庭而言,這尤為需要。
增進未來社會福祉之人間佛教展望與挑戰
台灣當代「人間佛教」的推動與實踐是全球佛教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被視為是展現佛教的社會責任之典範。許多有影響力的佛教團體除了積極弘揚佛教的教義與修行之外,同時也強調佛教的社會責任,增進社會福祉。具體展開的推動包括扶貧與災難的救助、推動環保生活、參與臨終關懷與生命教育、人心淨化以增進社會和諧,甚至開發更符合社會公義的社會企業等等。台灣推動的「人間佛教」從思想史來看,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佛教現代化的發揚,而中國現代化則與很大程度上是與世界現代化碰撞的結果。
淨.靜.境.竟——禪修之道探討
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就是應用佛陀的教法,解決人生的問題,進而達到世間與出世間的圓滿。從現代的文化來說,即追尋人生的價值,從自我的角度,提升、淨化至達到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為終極目標。而「五和」目標的起點及基礎即是自心和悅,但如何才能自心和悅呢?特別在二十一世紀,高度的競爭使現代人身心面臨全方位的挑戰,例如:生活中的壓力、期望高於現實而產生的壓力、社會不穩定帶來的壓力、現實超過想像的壓力,故造成憂慮、妄想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