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共生觀在當下的生態倫理內涵及意義
星雲大師的生態共生倫理在內涵上主要表現為3 個方面:其一,以「泛生態觀」與「辯證慈悲觀」為理論依據的「生態一體」思想,強調眾生生權的合理性與慈悲呈現的條件性;其二,以「心靈環保」與「淨土再現」為要義的「身心淨化」,強調心靈環保是生態保護的基礎與前提,再現淨土則是生態保護的實踐與落實;其三,以「淨財觀」與「勤儉觀」為指導的「有限消費」,強調合理的消費是生態共生的重要保障。三者的意義在於:承認病毒生權的實在性與醫療慈悲的有限性;說明「淨化」的原旨在於還原人的本質意義,樹立或標舉「淨化」的名相偏離了身心淨化的目的;昭示了瘟疫產生的必然性,而通過對不合理之消費行為的規制,可以為生態「共生」提供一個相對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人間佛教下的叢林光影 ─清規制度的中國化與實踐意涵
禪宗叢林制度的創立,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的僧團傳統,僧侶在共住共修中秉持清淨和合的戒律生活。中國唐代,馬祖道一開創叢林,百丈懷海制定清規,使寺院生活逐步擺脫單純依賴印度律儀的模式,轉化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清規制度。此制度結合儒家禮樂精神與中國宗法倫理,強調僧團自治、職事分明與和合共住,不僅維護了僧團秩序與修行品質,也適應了歷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變遷。 進入現代,「人間佛教」理念強調佛法入世、關懷社會,為叢林制度注入新生,使其由山林閉鎖走向都市弘化,由靜態規範轉化為動態實踐。本文透過歷史演變與制度分析,探討叢林清規如何在保持佛法核心精神的同時,融入中國文化並因應社會需求,進而體現佛教跨文化傳播與本土化調適的典範。透過叢林制度於現代教育、社會服務、文化轉譯中的光影流轉,本文旨在呈現其制度轉型與宗教實踐的時代價值。
佛教與現代倫理——不殺生戒及少欲知足
我這次提出的研究發表要旨當中,列舉出現代人類正面臨的倫理問題如:核子武器及發電場所形成的原子力的危險性,世界許多地區的戰爭、飢餓、貧困,種族或宗教的差異性,先進國家過度的欲望和消費,環境的破壞和污染,自然資源的枯竭,二氧化碳造的地球溫暖化,二氯二氟代甲烷(一種無色氣體冷凍劑)致使臭氧層遭受破壞,遺傳因子的遺傳形式,更有圍繞在體外受精、腦死、器官移植、安樂死、墮胎等的醫學問題。
新時代的新倫理——星雲大師的「十要十不要」
人間佛教的主旨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如何契理契機,攝受大眾,將佛法的正知正見傳達到社會人群之中,使他們在品質層面有所提升,心靈層面有所淨化,日常行事有所遵守,生活倫理有所敬畏,這成為當代宗教家思考的焦點問題。星雲大師的《貧僧有話要說》一書,延續了以往佛教人間性的主題,以及平和親切的敘事風格,用最簡潔通俗的文字,表達著對當代社會倫理走向的人文關懷。大師在書中列出許多欄目來闡述人間佛教的主張,第三十說為「我訂定佛教新戒條」,集中闡述對戒律現代化的思考,「十要十不要」的新戒條,是大師「護教安眾」的創新。這樣的「新戒條」打破了僧信界限,融合了世俗倫理與出世戒法,人人都能守法持戒,世界就會消除人我區別,以同理心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使命,這就是「佛光新戒條」的普世意義,這就是佛陀一代時教為未來人類帶來的一道光明。
人間佛教之跨學科研究暨應世之論述
德國宗教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rx Weber)曾經批判包括佛教在內的東方宗教缺乏入世的政治智慧與經濟倫理,實際上也有很多學者反駁了韋伯的看法。有不少研究表明,佛教,甚至是印度佛教的發展中都表現出大量有關政治的論述,蘊含了豐富的政治智慧與倫理。
人間佛教與普世倫理
從出世到入世——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中心的人間佛教現代性轉型
放在民族—國家建設,以及新文化運動等新思潮衝擊整個社會的背景下,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歷史處境,及其面臨的現代性轉型的歷史任務。正是敏銳地意識到了佛教所處的現代性轉型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太虛才適時提出了「人生佛學」、「人生佛教」以及「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及社會實踐路徑,並將佛教從出世的傾向拉往入世、救世的方向,成為人間佛教理論的開拓者。得益於各種因緣際會,星雲大師繼承並發揚光大了人間佛教的理論和思想體系,開創性地實現了全球弘法的夢想,並更新了佛教的形態,成功地實現了佛教的現代性轉型。佛教的現代性轉型,至少可以分為佛教的教義層面和佛教的組織層面。太虛大師及星雲大師等人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在這兩個層面均有所創獲,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模式。
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
基督新教經由喀爾文的預選說在教義上的改革,轉變為俗世內制欲的宗教,對信徒而言,救贖是上帝的恩寵,但會顯現在現世生活的規律性,以及有系統地克己並累積財富。於是,現世宰制的倫理態度,成就了系統性的現世合理化,讓基督新教成為近代現代化發展的推手。相形之下,佛教在關於救贖的不同層面,表現出來都與基督新教處於對立的立場。相較於基督新教是以神為中心、倫理的、現世的、制欲主義、特殊主義的,佛教則是宇宙中心、巫術的、出世的、神祕主義、普遍主義。而佛教的這些特性無法開展出現代資本主義,佛教遁世、消極的生活態度,被認為是東方世界經濟落後的主要因素。
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
韋伯(M.Weber)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4)一書,探討基督新教的合理化發展與現代資本主義之間,存在著選擇性的親近性,開啟宗教對現世文明影響分析之先河。韋伯晚年寫成的《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更進一步檢視不同宗教對現世經濟生活所抱持的態度,以突顯出基督新教現世宰治(inner-worldly mastery)的性格。
世間自然的法則
世間自然的法則 The Law of N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