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直播論壇 危機就是轉機
人間通訊社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直播論壇 危機就是轉機 【人間社記者 文慧、智群 澳洲臥龍崗報導】 為了感謝全球一千人訂閱,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Youtube頻道於6月21日透過直播進行論壇,以「危機就是轉機」(Finding Our Way Out of Crisis)為主題,由多倫多佛光山住持覺凡法師、澳洲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3位與談人,分享如何透過「八正道」將危機化為轉機。 主持人知悅法師首先說明,現今社會存在很多危機,例如新冠病毒疫情、北美種族歧視,澳洲森林大火等,如何用佛教的「八正道」面對危機,及提供正確方向處理這些危機.....
英法德語「佛光百科」 人間佛教線上資料庫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本山與系統大學圖書館頁面,直接查詢藏書。此外,亦有美國西來大學製作的佛光山全球道場數位地圖,方便尋找各道場資料。 除了英文版以外,佛光百科亦有法文及德文版本。法文站收錄《獻給旅行者365日》等書籍簡介,部份書籍並提供電子書下載,包括佛光小叢書、《佛光菜根譚》中、法、英文版對照、《法相》中法文佛學名相對照,及法國法華禪寺、佛光山日內瓦會議中心活動訊息等。德文站有電子書、有聲書等。網站包括各種出版與影音資料,提供中英、中法及中英法三語對照,有利快速搜尋及對照已翻譯的文章與名相,亦可幫助學習英、法、德語的人士同時學習語言和佛法。「佛光百科」提供的文獻及影音,是21世紀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管理文化」 線上課程開學典禮
青樺。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合辦的人間佛教e學院「人間佛教管理文化」線上證書課程(以下簡稱人間佛教管理線上課程),於9月3日晚上舉行首屆線上開學典禮,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妙願法師主持,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擔任主禮嘉賓,嘉賓有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杜保瑞教授、台比荷聯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紹穎博士,以及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個國家地區,遍佈全球46個城市,近90位企業菁英學員參加。 開學典禮從星雲大師應邀出席中央電視臺(CCTV)在北京舉行的二○一三「中華之光.....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多所著名大學的近四十位學者,和部分2018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博碩士研究生等共近百人出席。 程恭讓在開幕致詞中介紹了會議宗旨,希望通過會議的持續舉辦,深度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並對近現代佛教轉型問題進行深度研討,努力打造高層次人間佛教學術平臺,並起到溝通兩岸佛教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功能。 李利安代表學者致詞,表示過去學術界對「行」的研究比較薄弱,本次會議以修行為主題,希望能夠帶動整個學界對修行的研究。 妙凡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詞,提出星雲大師對修行的看法,人間佛教不否定傳統的打坐、念佛等修行,更看重如何將佛法落實到生活裡,回到人間的建設。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是不二的。 開幕式後,舉行了上午第一場主.....
人間佛教研討會線上會議開幕 建設慈悲的未來和淨土
推廣人間佛教的歷史性一刻」,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表示,人間佛教是佛光山的宗風理念,亦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一生弘法理念;心保和尚進一步指出,將人間佛教的智慧、慈悲、包容及精進落實在生活,才能夠體驗解行並重及佛法的殊勝。 本次研討會聚焦氣候變遷、社會不平等、無家可歸等當代全球性議題,倡議以佛教智慧實現深層的解決之道。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在開幕致詞中強調,佛教作為智慧和慈悲的源泉,為全球危機提供了豐富的見解和實踐工具。此次研討會旨在提供具體應對策略,涵蓋環保、心靈照護及慈悲力量等多方面的議題,立足當代危機,著眼於構建充滿慈悲的未來。 「論壇特點——跨時區對話,聯合學術與宗教力量」,.....
線上閱讀〈佛光山的六根行事〉,喚醒識田
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上)
本文探討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對佛教五乘修學的觀點,尤其著重於人天乘與菩薩乘的關係。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強調以改善現實人生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並提出「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的修持方針,認為應從人乘出發,逐步走向大乘菩薩道,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人圓佛即成」的理念,強調人格的圓滿須達至佛的境界,並非僅止於世俗的君子賢聖,更提出「今菩薩行」,強調菩薩行應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眾生。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強調修行的多元性,認為任何符合佛法、有益於人類福祉、能饒益眾生的行為都是修行,拓展了修行的定義。他闡述五乘佛法,認為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修行應循序漸進,從人天乘逐步走向菩薩乘,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強調在世間實踐菩薩道,並以「佛光淨土」為目標,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追求人間的安樂與淨化。兩位大師的觀點都強調人間佛教的實踐重要性,提倡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以慈悲智慧護念眾生,並積極參與社會,解決現實問題,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然而,二者也存在差異,太虛大師更側重於理論的建構與修學次第的闡述,而星雲大師則更強調修行的多元性和靈活性,以及如何將佛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阿含經》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下)
與其他宗教的創始人不同,佛陀不是全能的神祇,也不是救世主,也不是神祇代言人。佛陀只是導師,是善知識。佛的弟子們求解脫,唯有依止佛陀的教法,自己努力與精進地修行,才可以獲得解脫。因此漢譯《中阿含》144經的《算數目揵連經》講到,一位名叫目揵連的婆羅門問佛陀:「沙門瞿曇!一切弟子如是訓誨,如是教訶,盡得究竟智必涅槃耶?」佛陀回答說:「目揵連!不一向得,或有得者,或不得者。」目揵連聽了之後又問道:「瞿曇!此中何因何緣?有涅槃、有涅槃道,沙門瞿曇現在導師,或有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復不得耶?」
邱仲仁大使「素」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