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
《貧僧有話要說》是星雲大師二○一五年創作並出版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在大師迄今近三千萬字的著述中,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這是大師因應近期台灣媒體對於慈濟功德會的指責,奮起為當代佛教護教的著 作,著述的特殊因緣使得這部著作具有鮮明的主題,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及針對性。其二,這部著作也是大師臨近九十高齡口述記錄的一部著作,它非常系統地記錄了大師最近期的學思,因而是可以反映及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最近期論定學說的一部重要著作。
論《法華經》如來使及其對於人間佛教建設的意義
在當代人間佛教的實踐中,對於佛教思想史的資源,仍然有諸多可以進一步發掘之處,比如,《法華經》中的如來使精神就是推動人間佛教深入發展的重要思想資源。從學術史的角度看,就大陸當代的佛教學術研究而言,對於「如來使」的研究,較早出現的研究文章是由心皓法師撰寫的〈《法華經》的「如來使」〉一文2,王雷泉教授撰有〈「如來使」精神與慧思的新法華學〉3,他是對如來使精神這一主題關注較多的一位學者,他的如來使的研究和宣講,對社會影響更大。關於將如來使與人間佛教聯繫起來思考的主題,大陸方面,曾經在2014 年10 月7 日,由太倉同覺寺舉辦過一次以「《法華經》如來使精神與人生佛教」為主題的交流會,主講者僅有四人,聽眾為該寺的居士信眾和常住僧眾。這是比較自覺地探討如來使精神與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一種嘗試,筆者也參加了這次交流會,也是因為這個因緣,促使筆者思考這一主題。本文以諸譯本《法華經》和法華學史上對於《法華經》的如來使思想的相關解釋為依據,來探討經中的如來使的含義,如來使的弘經三軌、四安樂行體現的基本精神品格,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來使思想對於人間佛教建設的意義。
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
今天非常榮幸,主持這場由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主辦的「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星雲大師全集》五人談」座談會,我們邀請了國內佛教界五位著名專家,陳兵老師是佛教界的耆宿,也是國內最早做佛教研究的學者;李利安老師是觀音信仰方面的著名學者,也是在人間佛教研究方面用力頗深的專家;段玉明老師在佛教與社會這領域,一直是非常活躍的專家;閔麗老師是川大宗教所做宗教政治學、宗教哲學方面的學科帶頭人;王雪梅老師在佛教史、佛教與民俗等方面,都有很多建樹和成就。當然,我們還要隆重介紹不遠千里從寶島台灣來到成都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感謝他能撥冗親臨這次座談會。佛光山已經惠贈我們川大宗教所一套《星雲大師全集》了,這是我們所收藏的一套重要圖書,再次感謝佛光山。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律學思想研究
戒律是佛教三學之首,在佛教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星雲大師的律學思想在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星雲大師戒行精嚴,他以回歸佛陀本懷為旨,根據傳統佛教戒律制定人間佛教現代律儀制度。重視僧團和合,宣導男女平等和僧信平等,創立佛光山檀講師制度,重視發揮居士的作用。星雲大師的律學思想及其制定的佛光山現代律儀制度,為傳統佛教戒律如何適應現代社會提供了成功借鑑,推動了人間佛教的現代化發展。
《宗鏡錄》與佛光山人間佛教圓融思想
人間佛教主張佛法立足人生、人間,於世間有益,對於當今社會是契機之方便法門。由鬼神佛教轉向人間佛教,從出世轉向入世,並非違背佛理、走向墮落,這一轉向更合佛陀原初宗旨。永明延壽《宗鏡錄》為唐佛學集大成,永明延壽其時也是為了糾正當時疏狂空疏的禪林弊病,為拯救時弊、導正糾偏,不推崇做出世自了漢,而是主張福慧共修、悲智雙運,出世入世不二,離相修善不二,主張禪教一致、禪淨合一,其圓融中道精神與佛光山人間佛教「八宗兼弘,信共有」、「傳統現代,相互融和」等宗風遙相應。《宗鏡錄》圓融精神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相合。從《鏡錄資源考察佛光山人間佛教,從而在學理上對佛光山人問佛教作出理論支撐,有重要理論意義。
總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
信仰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服務他人、包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可以超越世俗,到達證悟真如自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可以找尋到自己等等。
佛說的,人要的,進化的,現實的——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探微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的提出的原因是對治當時佛教各種弊病,契合時代人心,其理論依據是根據經論、修證而得出的判教理論和「真現實論」而「真現實論」尤為需要注意。從歷史和文獻角度看,人生佛教的提出歷程也有萌芽、基本成熟、正式提出三個階段。對於太虛大師的各種提法,如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今菩薩行、菩薩行、菩薩學處等,需要用「不二」的思惟去理解。而太虚大師對僧信的教育的規劃,於理解人佛教也有著補充說明的作用,需重視。在理清以上問題後,對於人生佛教的八種有影響力的質疑做出回應。如果仿照星雲大師界定人間佛教的四句偈,那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可以歸納為「佛說的,人要的,現實的,進化的」。要說明的是,並無必要定太虛大師於一尊,因為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發展,並不是那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集體的、接力的創造過程。太虚大師、星雲大師前後兩位大師交相輝映,亦可謂中國佛教史上難得的盛況。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符合了清代以降淨土宗的世俗化趨勢,其以太虛大師以來的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思想為直接理論來源,同時圍繞當代社會問題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論内容。他以人間淨土思想作為人間佛教理論在實踐上的最終呈現,並充分整合傳統唯心淨土與彌陀淨土,化為己用。其所擘劃的人間淨土藍圖分別在個人、家庭、社會三個層面展開,體現了建設人間淨土的現實性與可行性。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是淨土信仰在當代新的呈現方式,賦予了淨土信仰新時代的生命力。他充分整合現代與歷史雙重資源,為人間淨土的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向。此外,其人間淨土思想還與傳統儒家大同理想社會以及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理想相一致,更吻合了世界範圍內宗教世俗化的發展趨勢,並將對後者產生持續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