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研究院主任
ary Professor of Fo Guang Shan Institut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Director - Cheng Gongrang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Taiwan: Fo Guang Cultural Enterprise, February 2015. Revised Ph.D. dissertation.《歐陽竟無佛學思想研究》. Taiwan: 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 January 2000. Original Ph.D. dissertation.《抉擇於真偽之間――歐陽竟無佛學思想探微》. Shanghai: East .....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革是以戒為師、隨方毗尼的佛教傳統原則。基於此,人間佛教可以有效應對時代所賦予的制度變革挑戰。 妙凡法師對以上四位教授的發言進行了小結,並主持四位老師開啟了第二輪的討論。 李利安教授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的角度來論述百年人間佛教在信仰志趣與精神氣象方面的變革。他首先指出,人間佛教從苦、空、無常等教義的傳統解讀中走出,呈現出告別悲苦情結、陽光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采。其次他認為人間佛教在教義上不同於傳統佛學的艱澀凝重,它開闢出直截了當、通俗易懂、清朗明快的教義接受之路和生活化的教義實踐之路。隨後李利安教授指出人間佛教體現出與現代科學理性對接的自覺意識,形成人間佛教的神聖信仰,體現出自覺自信.....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壓軸出版 多元主題呼籲實修
什麼曲調,只要有人喜歡,能聽到佛法,都可作為弘法說唱的材料,並從說唱擴大到各種音樂和體育項目。〈春聯祝賀〉、〈佛化婚禮〉等篇章皆是佛法與生活結合的實例。 《佛法真義》英文版六冊內容豐富,橫跨佛教義理、思想、佛教常識及行事等主題,探討社會及信仰議題,帶領讀者透過人間佛教視角,建立積極樂觀的態度,成為擁抱生命、解決生死、落實生活的佛教行者。第1-2冊著重在信仰和教理,3-4冊探討佛教修持的實踐面,去年推出的第5冊則穿越時空,探討佛教修持的歷史;甫出版的第6冊,則顯現星雲大師呼籲大眾採取實際行動,由此可見本套書讓讀者從認識人間佛教開始,循序漸進的成為人間佛教的行者。 訂書專線: 佛光文化發行部 官網.....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之研究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星雲大師晚年對人間佛教的定義,程恭讓教授稱之為星雲大師的「四句教」。「四句教」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是極為重要的,然而,此「四句教」為星雲大師何時所提出?「四句教」之確切含義如何?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間佛教,是否存在過於重視人間佛教的世俗性,而缺乏神聖性呢?本文試圖通過爬梳相關材料,以文獻學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對「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提出歷史進行具體而詳細的考察;以思想分析的方法,對其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究。本文得到以下幾個結論:「四句教」作為大師詮釋佛教的原則與方向;大師對「四句教」有明確的使用特色;大師在「四句教」中也回應了對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質疑,以及說明如何建構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太虛與人間淨土最新研究之評述
太虛大師因當時社會批評佛教反現代化、厭世、逃避現實、寄生於經濟而作出回應,那麼很可能會把他對於「人間淨土」的思想看作是對社會福利及社會正義改革的號召,而這種努力只會影響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另一方面,如果人們用與太虛一樣的傳統佛教觀念和目標來閱讀他的著作,可能會發現人間也可以存在於宇宙的其他地方。如果太虛大師的觀點的確如此,就不能將他的「人生佛教」翻譯為「入世佛教」和「入世淨土」,也不能把他的目的理解為只是為了提倡社會改革而排除其他傳統的修行及目標。本文從太虛大師關於人間淨土的論述,探討其如何運用現代宇宙觀提倡社會改革,也盡力保留傳統人間的觀念,讓人道特質可以在佛教宇宙觀裡彰顯。我們將會看到他保留了多少關於現實、心、修行和輪迴的傳統佛教觀點。
空間‧儀式‧認同——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
1967年,星雲大師在高雄開創佛光山,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時至今日,佛光山在全球已經創辦近300所道。些遍布世界各地的佛光山道場,並非僅有佛教寺院一種形態,還包含學校、雲水醫院、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其他形態,成為佛光山在世界範圍內弘法的重要場所。這些遍布全球的佛光山道場聚了文化、教育、宗教等多元特徵,不僅承載著佛光山的歷史與記憶,更是「人間佛教」思想得以具體實踐的有機載體,由此也就構築了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筆者認為佛光山全球道場之中,有兩個具代表性的空間場所,為台灣佛陀紀念館和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通過考察兩者具體的空間呈現與儀式展現之間的内在連,以及基於空間、儀式所建構起來的認同及其內在邏輯,以期揭示人間佛教記憶之場的建構過程及其在機理。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戒律思想
星雲大師繼承法統,立足當代,建立了適應當今社會的人間佛教戒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背景淵源有三點:第一,對佛陀制律本懷的繼承;第二,對舊有佛教戒律的革新;第三,對大乘戒律精神的發揚。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立正確規範的佛教信仰;第二,確立與時俱進的佛教制度;第三,完成符合時代的戒律關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目標指向有兩點:一是完滿人生,解脫成佛;二是完善社會,建設淨土。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推普及方法有:是勵信眾持戒受戒;二是結合世俗律法美德。總體說來,人間佛教戒律是符合當代價值觀,對社會治理有益,且利於佛教傳播的新時代戒律思想。
真俗相即:由《大乘起信論》論人間佛教之圓融性
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為求生存與發展而不斷改革,人間佛教應運而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之成就。其所以能如此者,以義理觀照之,當在於其真俗並融、人佛兼攝之理念。佛教圓融思想,萌芽於印度,光大於中國,而《大乘起信論》承上啟下,尤為淵藪,對理解人間佛教之義理含蘊及歷史意義,極具啟發。本文試圖以《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為依止,復以中國哲學傳統為參證,以彰顯人間佛教之圓融精神,指出其必然性、可能性、現實性,以及張力之化解,以期消除質疑、詮釋貢獻。據本文之梳理,人間佛教圓融精神同整個中國文化生命、哲學思想有莫大淵源,其圓融性復體現於三個維度:即出世即入世,即神聖即人生,即宗教即社會。
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
佛教放生實踐是當下尤為流行的宗教活動之一。每年佛、菩薩、護法或高僧大德之聖誕,或出家,或成道,或涅槃之日,各地寺院以及民間佛教團體都會舉行各式各樣放生活動,法生,繼而拯救生靈。近年來,隨著放生熱的興起,佛教傳統意義上的隨緣放生轉化為了目前的定期放生,且由於放生者自身佛學素養的參差不,其放生動機的多樣性以及對放生物生活習性的不了解,導致放生等於放死的慘狀。基於此,筆者透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即以「同體共生」為核心、以「慈悲護生」為基本態度、以「惜福勤儉」為主要措施、以「內外淨化」為落實途徑、以「人間淨土」為踐行目標,繼而進一步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所存在的弊病,並分析其現象的原因,以及應採取的相應措施,進而實現從個體「心靈淨化」向集體「人間淨土」的昇華。
應機之融和—析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
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是大師依時代之機、融合大量傳統淨土思想資源而安立的淨土思想與實踐。大師的人間淨土之意義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個體的心淨及淨土行,二是群體心、人際關係、生態環境等的清淨。大師認為,如果家庭、或團體、或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每個成員,能夠以清淨心將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家庭和國家等的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等皆會因之變得和諧清淨。也就是說,人間淨土的兩個意義層次之間存在著關聯,後者是前者的擴充,同時後者又規範前者淨土行的範圍。大師人間淨土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大師認同佛經和諸宗派主張的一切淨土思想及其價值。二是大師將大乘菩薩莊嚴淨土的思想應用到人類社會,主張我們應該將佛法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行淨土行,進而將我們所居之土淨化為人間淨土。三是大師人間淨土的淨心法門和淨土行,是以禪宗禪行、淨土念佛為主導,並將佛法眾多修行法門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四是在人間淨土藍圖的建構上,大師以唯心淨土為實現淨土的起點,又以佛經中記載的佛菩薩攝受眾生的淨土,為人間淨土契理的佛理來源和接引現代價值進入人間佛教的參照。這也就是說,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內容結構、修行方法、淨土藍圖等等之中,皆融和有多種傳統淨土思想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