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寶性論》新譯新解(之一)
印度大乘佛教佛性如來藏一系所依據的大乘契經,有《如來藏經》、《勝鬘夫人經》、《不增不減經》、《大般涅槃經》、《入楞伽經》、《華嚴經》等;所依據的論典著作,則有《究竟一乘寶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佛性論》、《大乘起信論》等。其中《究竟一乘寶性論》自古被認為是佛性如來藏大乘的核心論書,它是印度如來藏大乘義理思想的寶典,在漢藏兩地大乘佛教中也受到特殊、高度的尊重。《寶性論》思想體系博大、深刻,義理思維縝密、繁複,原典梵文文字深奧,漢譯論文艱深難解,因此一直是佛教義理思想史上的一部「天書」,對它的解讀與釋義不僅是古代釋經學學者的難題,對於現代國際佛教學者而言,它也是一部公認的難治之典。程恭讓教授認為此書在佛教釋經學、義理學思想史上具有崇高價值,對於中國佛教華嚴學義理建構尤其貢獻卓著,對未來人間佛教的理論智慧也將有重大意義,因此多年來不惜花費時間精力,致力於對於這部論書的研究和詮解。本刊獲程教授同意授權,將以專欄方式,連載他系統解讀這部梵文佛教「天書」的成果。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者,平均年齡31歲,最年輕的博士生只有24歲。 圖說:活動期間,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學員體驗佛門「五堂功課」中的午齋過堂。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程恭讓講述「論星雲大師對佛教的貢獻」,列舉10點:1.有系統地建構人間佛教思想理論。2.佛光山是實踐性成果。3.創建高素質並具規模化的僧團。4.推動信眾發展,建立在家居士弘法的檀講師制度,及國際佛光會組織。5.判教:回到佛陀本懷兼弘佛教又獨樹一格。6.成功地推動佛教近代化轉型。7.大幅度推進佛教國際化。8.推動兩岸和平。9.為台灣佛教探索正確方向的重大發展。10.成為大陸佛教今後改革發展的借鏡。 陳劍鍠談「人間佛教與建設人間淨土」,認為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的關.....
星雲大師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一)
的發展作出努力。妙凡法師提到,此次研討會以「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研究」為核心主題,主要目的在於對人間佛教展開系統性的研究。21世紀的中國佛教已經進入到以人間佛教為主流的時代,人間佛教的整體理論思想的建構必須藉由各位專家學者的幫助才能夠真正完成。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 人間社記者徐文靜攝 圖說:第八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合影。 人間社記者徐文靜攝 2021年9月11日至12日,「第八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在滬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學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部採用線上方式召開。.....
生活、主體、內在——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的三個轉向
近幾十年國際學界有關佛教社會史研究現狀,呈現出宗教社會學、社會史、佛教宗派史交叉融合視域下的「佛教整體」和「佛教中國化」研究。本文強調了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應該重視「生活」、「主體」、「內在」三種轉向,確定以「僧眾」為「關係主體」、「實踐生活主體」、「方法主體」,以僧眾的「信仰」、「思想」、「制度」為思想內涵,以信仰生活、制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物質生活、寺院經濟、寺院空間等為主要內容,建構以僧眾為中心的「長時段」、「結構性」、「整體性」中國佛教史研究,呈現出一幅「具體的」、「鮮活的」、「有血肉的」中國佛教僧眾的社會生活圖景。
佛光山的三寶山
佛光山1967 年開山時,我就設立了人間佛教弘法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現在佛光山經過了第一個50 年建設,在硬體上大致的建構已經是三寶俱全的系統,因此在第二個50年,仍然以文化、教育為續佛慧命的重心,由宗務委員會領導,從原來的五院十會調整為 三寶山,繼續推動弘揚人間佛教。
從《佛說吉祥經》再論人間佛教的學理 依據―兼涵《吉祥經》語文學分析及 《吉祥經.義注》漢譯(上)
本文的核心旨趣是思考《吉祥經》與現代人間佛教理論關聯性的問題。文章提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考量這種關聯性:(一)南北傳佛教都有《吉祥經》古老的經典傳承,(二)《吉祥經》義理建構視角及問題意識的特殊性,(三)《吉祥經》三十七種「吉祥法」的義理體系及價值旨趣,(四)中華文化與印度文化共用深厚的吉祥意識與吉祥智慧,(五)近現代中國佛教重新引入與修學《吉祥經》的努力。本文基於以上理由,系統而深度地探索了《吉祥經》的佛法價值及其對現代人間佛教的學理意義。為了討論的嚴謹性,本文也提供了基於巴利文《吉祥經》頌文的語文學分析,並把傳為覺音尊者所寫《小誦‧ 吉祥經‧ 義注》頌文部分首次予以全文漢譯。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主要集中于佛教思想史與社會史、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宗教社會學理論對話與實踐三個部分。 19日共有十二名學者在會上發表論文。清華大學哲學系聖凱教授討論了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生活、主體、內在”的三種轉向,建構了以僧眾為中心的中國佛教史研究和社會生活圖景。 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圍繞《雜阿含經》佛法義理的脈絡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解讀,指出了原始佛教佛陀教法深切關懷人類福德問題的根本旨趣,闡釋了佛陀教法旨在為人類探求幸福生活、圓滿福德之道的核心實質,並討論了人間佛教的三大核心價值與星雲大師對佛教社會思想的新貢獻。 四川大學段玉明教授從佛教信仰儀式的歷史發展進入,討論了人間佛教信仰儀式的當.....
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上)
本文探討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對佛教五乘修學的觀點,尤其著重於人天乘與菩薩乘的關係。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強調以改善現實人生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並提出「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的修持方針,認為應從人乘出發,逐步走向大乘菩薩道,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人圓佛即成」的理念,強調人格的圓滿須達至佛的境界,並非僅止於世俗的君子賢聖,更提出「今菩薩行」,強調菩薩行應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眾生。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強調修行的多元性,認為任何符合佛法、有益於人類福祉、能饒益眾生的行為都是修行,拓展了修行的定義。他闡述五乘佛法,認為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修行應循序漸進,從人天乘逐步走向菩薩乘,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強調在世間實踐菩薩道,並以「佛光淨土」為目標,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追求人間的安樂與淨化。兩位大師的觀點都強調人間佛教的實踐重要性,提倡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以慈悲智慧護念眾生,並積極參與社會,解決現實問題,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然而,二者也存在差異,太虛大師更側重於理論的建構與修學次第的闡述,而星雲大師則更強調修行的多元性和靈活性,以及如何將佛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人間佛教視域下唯識學與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交流─由認知行為療法對焦慮障礙的干預為參考
認知行為療法使用的認知概念與佛教唯識學使用的心意識概念較為相似,二者關注的核心都是「心」(mind)。基於這一點,本文試將這兩種關注心靈健康的學科,置於人間佛教視域之下進行互考。以認知行為療法對焦慮障礙的理解與干預為參考,通過考察認知行為療法三個水準的認知與末那識三種主要特徵之間的關聯,以驗證唯識八識體系中末那識的存在;並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對於邊緣系統生物特性與意義建構的剖析,從結構與功能兩方面旁證阿賴耶識的存在,為進一步研究唯識理論在心理學中的應用提供一種新的理論視角。
人間佛教的變與不變
總體上看,中國佛教歷史進程的基本脈絡呈現出三期連動的走向,從西漢到隋唐,在長達一千年的過程中,歷史的主脈是引進、消化、吸收印度佛教,不但播下佛法的種子,而且完成了本土化轉型,實現了理論扎根與實踐的拓展,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弘揚的歷史進程中,形成文化型與學術型佛教的高度繁榮。 促成這一歷史主脈形成的核心因素是域外僧人的入華傳教、中國僧人的西行求法、中外僧人的合作譯經、大批僧俗學人的踴躍譯經講經,以及信眾的寫經、抄經、印經、刻經、唱經、誦經、供經等,以及在此基礎上主要由高僧大德完成的理論辨析、理論建構、理論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