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其佛法貢獻的一個系統的解釋框架。這篇文章頗受讀 者關注和歡迎,後來也收入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一書 二版中。 去歲年中,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啟動《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 燈錄》一書的研究與寫作,慈惠長老親自策劃、全程指導了這部著 作的計畫和實施。筆者有幸受邀參與這一工程,期間親眼目睹參與 工作的十餘位法師和居士,不僅學術方法嚴謹,寫作態度認真,而 且思惟活潑,從善如流,在多次小組研討中,能夠相互激發,互相 增上,充分顯示佛光山教團重視思惟、積極向上的理論精神。項目 總論──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座燈塔 91 進行初期,研究院妙凡院長提出以「十大貢獻」的解釋框架作.....
論《佛教叢書9‧藝文》的選文標準及思想內涵
《佛教叢書》由星雲大師編纂,希望人們能通過這套代表性叢書完整了解佛教的思想體系,其中《藝文》是佛教文學選本。與歷代的佛教文學選本相比較,《藝文》有鮮明的特點,星雲大師的選文標準體現了他的佛學思想和文學觀念。本文擬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藝文》的文獻來源,其中的作品大部分出自僧侶之手,還有不少非僧人作者,但作品被收入佛教典籍;另外有一部分作者既非僧人,作品也未被收入佛教典籍。二、《藝文》的選文標準整體而言體現了佛法世法的圓融,大部分作品展現佛理;少部分關乎世俗倫理;藝術價值、能否流傳也是他的選文標準。三、《藝文》作品體現的人間佛教思想,通過具體文本,分析其中涉及的苦、忍辱、孝等人間佛教思想。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二堂課 人間佛教與AI之覺醒與共生
解AI的意義與價值。 擔任本場講座主持的妙光法師,亦是《佛光大辭典》英譯計劃總召集人,對AI的研究具有深度與前瞻性。他強調,人們應善用AI提升效率,而非過度依賴導致主觀能動性的喪失。AI雖能成為強大的寫作與翻譯助手,但仍需人為引導與干預,以確保技術與人文價值的平衡。 在全面科技化的時代,AI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對工具的依賴,也反襯出人們對終極智慧的追尋。我們該如何在AI帶來的變革中保持覺醒,並與其共生發展?第二堂課將透過深度探討,引領大眾思考佛教與AI之間的互動與融合。4月1日晚間7:30,誠邀您一同線上參與,在科技與般若智慧的激盪中,共創更加智慧與和諧的未來。 Zoom會議連結:http.....
從韓弁智造佛像看一佛二菩薩造像流傳背後的佛教「人間性」
自佛教從印度傳來,佛教造像也一傳入中國,以石窟為主要建造場所。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佛教造像的材料和載體也逐漸豐富和發展。韓弁智造佛像上清晰記載建造時間和發願的主人公,是研究唐代佛教造像以及一佛二菩薩造像的有力考證。研究表明,佛教誕生初期的印度已有「人間性」造像。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能工巧匠更是對「人間性」造像進行修改和發展,使其符合中國式審美,表現中國本土文化和信仰。
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作品選詞特點研究
書法是星雲大師文化弘法的方式之一。星雲大師及其弟子在創作、編輯一筆字書法作品時,所選擇的詞彙有著十分明顯的側重或偏好。這種選詞上的側重直接體現了星雲大師的思想。本文首先探討了一筆字的形式和功能對星雲大師選詞特點的影響,接著詳細介紹了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作品選詞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本文從「佛子之心」、「生命活力」、「審美意象」三個角度,深入探討了一筆字書法作品的選詞偏好所體現的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的一筆字書法作品的選詞偏好首先體現了大師對於「真心」的重視和渴望為,其次展現了大師旺盛的生命力,還展現了星雲大師的審美追求。
佛光山藏經樓星雲大師「一筆字」美學研究
「一筆字」是星雲大師的獨創,極富藝術和生命的感染力。「一筆字」源於大師的生命經歷和修行境界,具有審美意義上的神聖筆法,筆筆見性;同時,其審美內涵表徵在字體結構上的氣勢―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一筆字」是大師以藝術弘法,踐行人間佛教善巧方便智慧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大愛的精神世界和「一筆字」的精神內核,是大師數十年修持戒定慧和播撒人間佛教大愛的「筆墨舍利」。
專題講演:我學習、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一些體會
我本人有幸和佛教結緣很早,童年時代因老家住在著名的地藏菩薩道場池州九華山上,初中時讀書的學校就是山上一座廢棄的寺廟,所以自幼對佛教就不陌生,有著特殊的感情,可能這是自己日後學佛、研究佛教一個很重要的因緣。 在八○年代初年的時候,我有殊勝機會輾轉獲得星雲大師著作《佛陀十大弟子傳》,當時就像閱讀《水滸傳》、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似地,好奇地讀過一遍。1990 年進入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當時導師賴永海先生正在策劃「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白話版」系列叢書,我也參與這套叢書的編著。因為參與這個過程,所以在二十三、四歲的時候,就有機會真正對星雲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以及推動佛教與現代社會接軌的精神和關懷,有較為深切的感受。
星雲大師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一)
長張勇安,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向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黃夏年,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桑吉紮西,以及其他來自海峽兩岸多所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共45位專家學者,以及參與2021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項目的30多位博碩士研究生一起共8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 在開幕式上,程恭讓教授介紹:為了適應現代佛教發展的學術反思需要,我們已經連續舉辦過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這樣一個專題性學術會議為學術界成功搭建了一個人間佛教問題研究高端、穩定的學術平台,推出了人間佛教研究一大批重要的學術成果。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佛教學者們的大力支持與參與。這個會議平台一直重視對星雲大師人間.....
第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探討佛教未來方向
會學研究所鄧子美教授、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及海峽兩岸多所著名大學近40位元學者和部分2019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博碩士研究生等近百人出席。 程恭讓教授致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從10年前開始籌備,至今已成功舉辦到第七屆。這樣一個專題性學術會議,能夠持續多次舉辦,離不開國內外學者的支持與參與。近現代以來,人間佛教推動了佛教對現代社會的適應發展,會議的設計即希望能為學者提供一個近距離觀察、了解、評判這一當代人間佛教事業的平台。同時,希望通過會議的持續舉辦,能夠促進以人間佛教這一視角來.....
星雲大師三學體系的人間性特點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一書中藉助佛教中最基本的戒定慧三學體系,對傳統佛教進行傳承性革新,並藉此對人間佛教的基本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進行論證,不但全面展現了人間佛教的新氣象,而且搭建了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間的内在連,使人間佛教在傳承的基礎上面對當代的現實社會,並在面對現實社會的過程中體現古今的貫通及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這一融合的出特徵,則是以戒完善人格,以定安定人心,以慧激發人性,從而實現了身、心、靈三位一體的觀照這種助傳統佛教基本體系來詮釋和推動人間佛教的方法,體現了星雲大師恪守佛陀本懷的堅毅與適應現代社會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