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太虛與人間淨土最新研究之評述
太虛大師因當時社會批評佛教反現代化、厭世、逃避現實、寄生於經濟而作出回應,那麼很可能會把他對於「人間淨土」的思想看作是對社會福利及社會正義改革的號召,而這種努力只會影響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另一方面,如果人們用與太虛一樣的傳統佛教觀念和目標來閱讀他的著作,可能會發現人間也可以存在於宇宙的其他地方。如果太虛大師的觀點的確如此,就不能將他的「人生佛教」翻譯為「入世佛教」和「入世淨土」,也不能把他的目的理解為只是為了提倡社會改革而排除其他傳統的修行及目標。本文從太虛大師關於人間淨土的論述,探討其如何運用現代宇宙觀提倡社會改革,也盡力保留傳統人間的觀念,讓人道特質可以在佛教宇宙觀裡彰顯。我們將會看到他保留了多少關於現實、心、修行和輪迴的傳統佛教觀點。
梵唄音樂與佛教教義關係之研究
從現有相關的文獻一佛教音樂的學術論文中,較偏重音樂的形式與歷史發展。因此,本文將以梵唄音樂與教義的關係作為專題的研究報告。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 一、了解宇宙人生與佛教教義的意義是什麼? 二、了解梵唄音樂與佛的教義究竟有何關係? 三、未來該何去何從?
太虛與人間淨土最新研究之評述
人們可以把通用的中文詞「人間佛教」翻譯為「人間的佛教」。「人間」這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既有日常的意思,同時也有更為深廣的佛教意涵。在日常用語中,它的意思為「人類世界」、「人性」或「社會關係」。在現代科學世界觀中,人道只存在於一個地方―地球,因此,英文文獻有時會把「人間佛教」稱為「入世佛教」。然而,在中國佛教文獻中,這個用詞受到傳統佛教宇宙觀的影響,有著更為特殊和專有的含義。在此觀念下,人道包含在五或六種可輪迴的途徑(道)裡,只有當過去的業力足以成為人時,才能轉生在人道。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佛教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義和其他宗教教義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歸於一個主宰者,宇宙萬有的來源都是直線的;而佛教把宇宙萬有歸於緣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圓形的,所謂「無終始、無內外」。其他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賜給他們身體健康、長壽富貴、升官發財、多子多孫等;以希求的心態來訴諸信仰,這是人性的脆弱之處,容易養成迷信、執著、貪心,反而造成精神和心性上的貧乏。而佛教是講究「因緣果報」的宗教,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不但透過智慧的開展,找回自心本性,發掘心裡的能源寶藏,明白一切緣生緣滅等道理,讓自己從愚昧中清醒過來,從束縛中解脫出來,從短暫裡找尋到永恆,建立一個歡喜自在的人生,所以佛教主張:從自己的行為所作,而能獲得自我的解脫。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而展開廣大無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而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世間的實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而展開廣大無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而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世間的實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 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中首度提及「觀音」名號。隨後在《無量壽經》、《法華經》、《普門品》等經典的流通,觀音信仰便在中國流傳開來。 而在亞洲地區,觀音在各國所展現的風貌也不盡相同,比如柬埔寨、越南,把觀音稱作「世自在」,視為宇宙最高的主宰;緬甸、泰國則奉觀音為「世主」,意味守護世間之神;在印尼、馬來西亞,觀音被當作保平安的海神;在日韓,百姓視觀音為慈悲的女神,有求必應,庇護苦難眾生,與大乘佛教的形象很接近。由於大乘佛教強調慈悲濟世,因此觀音信仰在大乘國度相當盛行,相對於小乘國度的自求解脫,觀音的流傳也較為式微。 觀音三經初探 從經典學法門 「哪些佛教經典對觀音信仰起了重大作用?」永本法師說明,觀音菩薩有三部經,第一是.....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