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
佛教放生實踐是當下尤為流行的宗教活動之一。每年佛、菩薩、護法或高僧大德之聖誕,或出家,或成道,或涅槃之日,各地寺院以及民間佛教團體都會舉行各式各樣放生活動,法生,繼而拯救生靈。近年來,隨著放生熱的興起,佛教傳統意義上的隨緣放生轉化為了目前的定期放生,且由於放生者自身佛學素養的參差不,其放生動機的多樣性以及對放生物生活習性的不了解,導致放生等於放死的慘狀。基於此,筆者透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即以「同體共生」為核心、以「慈悲護生」為基本態度、以「惜福勤儉」為主要措施、以「內外淨化」為落實途徑、以「人間淨土」為踐行目標,繼而進一步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所存在的弊病,並分析其現象的原因,以及應採取的相應措施,進而實現從個體「心靈淨化」向集體「人間淨土」的昇華。
試析《星雲大師全集》對當代佛教弘化之意涵
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曾說:佛教如果不能服務社會,佛教就會被社會淘汰,失去佛教存在的價值。而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快速的生活步調,科技的高度發展,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與生活的壓力;現在人工智慧AI的來臨,更引起人類面臨社會秩序、生存威脅、倫理底線、生命意義等一系列整體人類命運問題的恐慌,激發人們反思時代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與價值觀的重新建立與解決的途徑。人間佛教關注「生命、生活、生死」的人文關懷,如何應用佛教的力量來淨化身心?這是弘化工作不容遲緩的課題。
人間佛教的示現——台灣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
本文旨在闡述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一方面將其做為展現「人間佛教」實踐的範例考察,另一方面也企圖從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實踐,重新建立對「佛法不離世間覺」一語的當代社會意義體認。由此,本文由對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實踐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及觀念的反思,認為其對於「人間佛教」未來的拓展落實,多有值得借鏡參照與反思之處。
「好的佛教」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內涵建構的「體系性」
人間佛教既是當代漢語佛教的時代性創造,更是古老佛教思想資源契理革新、契機應化的歷史性選擇,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大貢獻。太虛大師所開創的人間佛教,是一種全新的「佛教觀」,是一種融攝民族國家意識、回應社會時代變遷、展開文化思潮對話、關注傳統反思等諸複雜因素的「綜合判教」,而星雲大師則將踐行人間佛教推向更具建設性的歷史階段,通過人間佛教回歸佛陀的真正本懷,讓大眾更領略到人間佛教的歷史意識、人類視野、社會向度、價值關切和未來願景。通過強調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不僅突出了當代佛教弘法實踐的佛教主體,同時彰顯了佛教的人間性格。其所提供的當代人間佛教的整體思考,並非關乎人間佛教,更關乎當代佛教的未來發展。
美在人間—佛教詩學的審美意義
雖然大家都認為儒道釋三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但若我們回憶一下小學、初中、高中以至大學的受教育經歷,可以明顯感覺到佛教文化教育的被忽略。多年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偏頗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一方面我們都知道歷史上佛教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另一方面今天我們又習慣避開佛教文化去回望文學的歷史,這不是一個明顯的矛盾嗎?這是一個明顯的問題,但多年來卻鮮有人去深刻反思。本文提出「佛教詩學」這一概念進行討論,就是想從一個具體的點,對上述問題進行一點反思。
「至福」與 「圓滿」——「人間佛教」的跨宗教文化整合與歐洲「佛光會」的使命
在當今全球化加劇、跨宗教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現代性」面臨危機,其合法性不僅遭受質疑,且需要在一更大的全球文化視角下審視。職是之故,在當代處理東西方思想文化之整合,對中國思想傳統予以擴解之時,我們當有一新的思路與一更宏大開放的視野。對此,由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山「人間佛教」運動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值得我們作深度的理論反思。如果我們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定位不限於其對明清「經懺佛教」形態的反思,而更著眼於其對漢語佛教空間場域形態的突破,則在很大意義上講,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成功,乃是緣於其自覺或不自覺地展開了一有效的跨宗教文化整合,參與到全球文化的建設發展進程中。換言之,「國際化」是人間佛教的必然發展。即如星雲大師所說,「我們成立國際佛光會的目的,就是要將佛法落實在人間」。就此來看,相對於現代新儒學,佛光山「人間佛教」之思想建設自有其特別之考慮。
佛教現代化及其「社會理性」—基於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考察
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與宗教發展連繫緊密,借助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理性化相關論述,有助於探討現代化與當代佛教的多重互動關係,即佛教現代化與佛教「社會理性」的關係問題。佛教的「社會理性」是指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教共同信仰為基礎,以「功德共同體」為信仰行動中心,經由信仰方式與信仰實踐,所形成的普遍性信仰和制度化實踐特徵。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以其獨到的理念與實踐,極大促進佛教的現代化,發揚佛教的「社會理性」,從而構成一種具有社會理性的、個人與社會共修共業的、共同認同佛光山人間佛教理念的佛陀信仰共同體。因此,佛教「社會理性」的生成,既是佛教現代化的內在需要,亦是佛光山人間佛教「共修淨化人心」與社會宗旨的社會學本質。藉此亦可反思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理性化範式。
人間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模式 —以星雲大師對《心經》內容與實踐的 解讀為例
印度的佛教作為異域文化,通過異地的語言文字形式傳播到了中國,經歷了出經、譯經、解經、印經、傳經等歷史進程,逐漸形成以經典為核心信仰對象的經典崇拜。《心經》是極為重要的般若經典,星雲大師對接兩千年來的經典崇拜傳統,反思傳統和今人詮釋的不足,對《心經》做出現代化的內容與實踐的解讀。代表了人間佛教經典崇拜的新模式,指明了未來經典詮釋、經典實踐乃至於整個佛教發展的正確方向。
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講座 探討慈悲與包容面向社會的力量
等人間佛教的英文書籍予宗教系,並致贈星雲大師的春聯與《心經》墨寶卷軸予Marcus Bingenheimer教授與Douglas Duckworth教授。講座在交流中圓滿結束,為與會者留下了對此課題的反思空間。 主要的參與對象為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宗教系的師生,研究生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斯里蘭卡等地。 妙光法師與知悅法師在提問環節中與聽眾互動交流。研究生們發問如何面對社會不公及人文教育的價值。 2024年10月7日,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應美國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宗教系副教授Marcus Bingenheimer之邀,於該系所講演,主題為「慈悲與包容:社會動盪與政治兩極化的.....
探討「佛陀本懷」 四川大學舉辦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座談
、神聖性與世俗性問題做熱烈探討。 學術總結,四川大學段玉明教授認為現在大陸人間佛教多半還停留在理論上的探討,沒看到理論體系的落實,今天的座談只是初探,針對一些疑問與修行本質上的問題探討,通過開會的契機反思佛教與當代社會的問題,為當今大陸佛教提供一個可依循的參考。主辦單位妙凡法師總結表示,人間佛教以戒定慧為本體、以現代群眾所需為依歸(三好、四給、五和)。希望大家以愛護佛教的心深入研究,幫助佛法的弘傳。並鼓勵學者專家投稿《人間佛教學報.藝文》,讓好的思想流布人間,以深入淺出的佛理帶給眾生引導與學習。 圖說:段玉明所長從幾個面向說明佛教的改變。 人間社記者劉樂攝 圖說: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凡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