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與生命教育意涵
此前,台灣社會關於中學國文課綱之文言文和白話文之爭甚囂塵上,有認為是文學之爭者,亦有人表示是政治立場或意識型態之爭,其中亦有不少人認為文言文很難讀懂,是否有必要花時間去研讀;這些爭議,不免令筆者聯想到多年來,在大學的學術殿堂教授佛教的專業課程,亦不時要面對學生的質疑:現在都什麼時代了,為何還要研讀如此艱深晦澀的佛教經典?亦時有學生抱怨:佛教經典都是文言文,離現代的生活好遙遠,好難懂!
佛光西來學校菩提學子座談 以佛法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開示:「大家有沒有抱著歡喜心來學習呀!」與會學員熱烈報以「很歡喜」回應,心保和尚舉例星雲大師曾說:「佛陀也是義工,在兩千五百年前就部署,超前做了很好的示範表率;因此覺悟成佛!」所以生命最好的投資,就是學習和修行。 人間社 周芝含 美國洛杉磯報導 義工 菩提學子 2019年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佛光山義工會於5月1~2日舉辦「菩薩義工研習營」,來自全台各地近150位義工參加研習。課程安排有您真好、認識佛光山、佛門行儀、認識義工會、菩薩義工八大類介紹、小組討論、獻燈祈福及菩薩義工與人事物等。 開營典禮由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開示:「大家有沒有抱著歡喜心來學習呀!」與.....
我矮,所以你得低頭
漸漸地,我明白了。身體上的缺陷不可怕,致命的是精神上的殘疾。生命給你缺陷不是讓你去抱怨,而是去接納和感受。人總是要學會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總有一天,別人會因為你的優秀,低下頭認真注視你。
以星雲大師的「助念觀」看生命關懷
本文研究佛教的「助念觀」,許多研究對於「助念」之於生者的幫助並未進行深入探討,是以本文嘗試從佛法為人所需、為人間所設出發,探討星雲大師助念觀的核心的精神。論文以星雲大師《僧事百講》為主要依據,並參照相關論著。從念佛法門切入,分析星雲大師的助念觀內涵,是全面性地從日常生活中提起正見,並及於一切眾生的「生亡兩利」功德。此外,通過人間佛教助念觀的實踐,進行其對生命關懷的觀察,得出人間佛教助念觀的積極意義。
佛光山模式的親緣性個案研究 ─以成都普照寺為例
本文從佛光山與普照寺的親緣性入手展開研究,先從首領、組織、聖所、傳播系統四方面重新釐定剖析佛光山模式,後梳理普照寺受到佛光山影響而展開都市文化弘法行動的緣起、經過、實際呈現與當下收效,再以佛光山模式為發展典範,給出普照寺未來提升的具體建議。最後,文章指出星雲大師的圓寂是佛法生命的圓滿,人間佛教的未來是無我親緣性的開端。
信仰安頓我們的生命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利安指出觀音大悲法門其實是一種善巧方便,菩薩救度眾生最重要的意義其實是引發人們的菩提心,繼而產生般若智慧。其五是《悲華經》,經中主要說明在信仰觀音的法門中,如何從現實生活的追求漸次提升,展現不斷向上的生命軌跡,最後達到帶領大眾共同成就的終極快樂。 心保和尚 分享修持心得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裡,有關觀音信仰的經典中,哪一部經典讓您最受用、印象最深刻?」透過妙凡法師的問題,心保和尚與大眾分享,《楞嚴經》中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是透過耳成佛的境界,與般若、解脫相應,也是耳根修持的最高法門。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滅,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心保和尚說明,一般人若聽了不中意的話,因為「我」產生了意.....
「無我」才能「有我」—星雲大師責任倫理思想研究
在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呈現出碎片化特徵,傳統的道德生命意義被解構了。同時,個人從各種共同體中脫離出來,自我成為生活世界的中心, 須為自己的生命意義承擔起責任。因此,關於責任的倫理就能作為道德生命意義重建的基點,中華優秀傳統則能為這一重建重任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而作為佛教現代化最新理論成果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其責任思想與實踐,不僅呈現自利出世和利他入世的責任倫理特徵,而且在實際實踐過程中以責任共同體的形式分享責任並形成責任紐帶。人們既可以在人間佛教的責任實踐中增進德性,又能在德性提升中體悟「無我」,在「無我」中展現「自我」,從而在人間超越出有限的生命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