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傳承中華文化: 第四屆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成功舉辦
基金會、雲湖書院、鑒真圖書館、通州光中書院主辦,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承辦,自2015年首屆舉行以來,已成功舉辦四屆。該活動旨在闡揚中華文化,積極關懷人間,提升生活文化之理念,鼓勵碩博士生融合儒釋道思想,深入佛教研究及人間佛教研究,實踐中華文化倫理道德。 本屆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在同行評議遴選、開題報告會複審和論文發表會終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論文寫作過程的全程跟進,增加了對研究機會和研究初稿的複審環節。開題報告會後,與會學生有一個月的時間修改研究計畫。研究計畫經複審後,方可進行論文寫作。本屆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的論文發表會將於年底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辦。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傳承中華文化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開幕
的環境中,創造一個不一樣的開題氛圍,希望大家積極學習,在3天2夜的共修共學中結一場善美的因緣。 開幕式之後緊接著進行了2場共11名學生的開題,內容涉及星雲大師的祈願文創作、情感觀與文學實踐、大師著作《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形象的塑造、教育理念及教育實踐、講經策略、星雲大師體育弘法等,也有以國際佛光會檀講師制度為例探討佛教參與社會教育,從藏經版本發展史的路徑切入研究《佛光大藏經》的編撰與星雲大師的編藏思想等多個議題。諸位指導老師從研究方法、論點建構和文獻輔助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建議。 此次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除了讓青年輪番做開題報告外,還安排專題講座、綜合座談、參訪茶敘等精彩內容,讓參與.....
《楞嚴經》與唐宋禪門中的頓與漸
本文就《楞嚴經》對唐宋禪門頓漸思想的影響進行了深入闡析。文章特別對北宗神秀系、南宗荷澤系禪法中的頓漸觀與《楞嚴》的複雜關係,作了詳密的思想史分析,並重新探討了神會頓漸思想與北宗的關聯。文章還對唐末到宋代禪宗思想中的楞嚴學,及其相關頓悟漸修的關係議題進行了全新的闡釋,指出了宋代楞嚴禪在頓漸觀念上與唐代禪的不同取向,並以此去觀察唐宋禪是如何在不同的思想史脈絡下,通過融通《楞嚴》等如來藏思想經典而中國化的。
「同體共生」的精神來源——以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第二次主題演說為依據
正如星雲大師所云:「我們現在揭櫫『同體與共生』作為這次大會的主題,不但合乎真理法則,更富有時代意義。」「同體共生」,一方面合乎自然科學(「現代綜合進化論」),另外一方面又體現了人文精神(儒釋道三教),達到了事實與價值的統一。佛光山弘揚「同體共生」的精神,一方面是在完成佛教「化現代」的神聖使命,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弘揚中華文明的根本精神。可以這樣說,星雲大師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表明佛教的理念能夠成為社會公共性價值,為現代社會的培育與發展提供精神支援。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關係— 以星雲大師之禪教詮解為主之論析
本文主要以星雲大師所倡導之人間佛教,其中有關禪教之詮解,如對於《六祖壇經》、《妙法蓮華經》乃至《維摩詰經》之詮釋與闡明,以論析星雲大師所開展之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義理之關係。亦即依星雲大師所提倡之「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之脈絡,首先從禪的不可說到星雲大師對於禪的詮解,來對照彰顯大師說禪所具的開權顯實特性;其次則是溯源法華經教之慈悲度化、善巧方便與大師之「四給」的關聯,以具體闡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間蘊含了從本垂跡的關係。再其次則以星雲大師最喜歡的維摩詰居士,具體而微地呈現星雲大師在當今社會中推行佛教在人間的自行與化他。本文期盼藉由上述幾個面向之論析,得以具體勾勒星雲大師承續傳統佛教,繼而開展出人間佛教,更進而堅信「人間佛教是佛教未來的光明和希望」的理路脈絡。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阿含經》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
本文以《阿含經》為主,來討論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一般來說,印度是一個神祕的國度,印度人也崇尚神祕。他們以修行各種不同的禪定與苦行,來追求與神祕的大梵結合,或者與人們難以理解的、絕對的、最高的真實結合。所以印度人的思想發達,這就是為什麼印度產生這樣多宗教的原因。
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女人相應》思想主題的價值及其新譯
《女人相應》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六處品中十部分相應經之第三部分相應經,原來的名稱是:Mātugāmasaṃyuttaṃ。Mātugāma,是「女人、女性」的意思,saṃyuttaṃ,是「相應」之意,表示經典的主題分類,因此這部經典的名稱,可以譯為《女人相應》,或《女人相應》。此經一共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 1. 第一品:中略品,共包括十四部小經;2.第二品:中略品,共包括十部小經;3. 第三品:力品,共包括了十部小經。故南傳相應部這一部分名為《女人相應》的經典中,其實一共包括三十四部小經。 本經在敘事方式上,是由薄伽梵對諸比丘說出,及對尊者阿那律說出。由經文內容的質樸性、生動性、現實性來看,應可斷為釋迦牟尼佛原始佛教時期一部重要的經典文獻。由經文的思想主題來看,本經是一部關於女性思想的重要經典。再由經文編輯的邏輯性、系統性來看,本經的編輯顯然經過了佛陀早期弟子認真、細緻的整理和編排。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以佛耶比較為背景
2015年12月27日上午,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傳燈樓三樓會議室,與前來參加第三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的學者以及其他信眾見面,並發表了題為〈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的演講,我有幸親聆教炙。在這個演講中,星雲大師針對「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所提出的「對人間佛教的一些疑議」(共8條),以及「還沒有普遍讓人了解」的諸如「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發表了自己20條主張予以回應和解釋,我們不妨稱之為「星雲二十條」。
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 ──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 之比較為主
南嶽慧思禪師以禪法著稱於當世,但在其思想的代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運用大量「忍辱」的資料來詮釋甚深禪定的安樂行,由此可知,「忍辱」在慧思生命修持的重要性。但相較慧思其他論題的研究,其忍辱思想的研究就顯得寥若晨星,因此,筆者以「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之比較為主」為題,以補足此欠缺的版圖。學界認為慧思的忍辱思想來自《大智度論》的影響,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慧思的忍辱思想,同時也涉及了《大智度論》 忍辱思想之探討。本文共分四部分來進行:一、前言;二、《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分類之異同;三、《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含義之異同;四、結語。依上述之論述,結論出支持慧思走過人生風雨忍辱力的真貌、其忍與不忍之間的分際,和其忍辱思想的特色,進而提供現代行者一個修持忍辱的參考指標。
末那識的雙重主體性意義 —兼論星雲大師的主體性理論
在《成唯識論》的思想體系中,末那識思量阿賴耶識,建構起包括緣阿賴耶識的自內我、作為意根的感官我、思量為性相的意向我、我見相應的煩惱我等多層次自我主體,與現代語境中的主體性基本方面對應。建構的同時也是對自我主體的解構,這反映出末那識功能的兩個方面,以及唯識學在主體性問題上的複雜態度。在唯識傳統基礎上,星雲大師從禪宗心法、人間佛教實踐出發,對末那識及主體性理論作出了創新詮釋,闡發出業力統攝下的道德我、統一他我的實踐我等自我主體意涵。本文基於對《成唯識論》的考察,整理出《成唯識論》關於末那識在主體性上的理論架構,歸納唯識學對自我主體的雙面傾向,並嘗試對星雲大師的理論貢獻進行探究,分析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人格與實踐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