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佛法與王法──以南北朝時代胡族治下之北地為主
本文以南北朝時代胡族統治的北地為主,探討佛法與王法的關係。 一. 佛教初傳與漢地佛教之受容:初期佛法東傳,曾被認為係外來宗教,與漢民族社會之倫理思想,國家體制相抵觸,形成佛法與王法對立之局面. 二. 胡族國家佛法興盛之原因及性質:胡族沒自己的文化,故能全盤接受外來宗教,又戰事頻繁,大家遂信佛以尋求精神寄託. 胡族君王奉迎高僧,因此促成佛教的興盛. 三. 佛法與王法間之諸問題: (一) 奉持戒律問題:胡族君王視僧侶的「奉持戒律」為褒貶準則. (二) 沙汰沙門問題:沙汰沙門實為專政者對教團的一大干預. (三) 皇帝即如來的問題:僧肇感謝符堅,姚興護持佛教,將其喻為「仁王」; 法果將奉佛虔誠之太祖道武帝,視為當今之如來. 此為專制政權下,佛教宣教者的權宜之計. (四) 還俗出仕的問題:帝王勸請沙門還俗出仕,此亦俗權對僧團的干擾. (五) 僧官設置問題:此無異將佛教置於政治統轄之內. (六) 現世利益問題:胡族帝王信奉佛教,只為謀求現世利益,當利害衝突,則不惜犧牲一切。
「宗教遊移」視角下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實踐
「宗教遊移視角」是從宗教文化實踐的現象出發,關注宗教文化傳播發展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宗教文化的神聖性和社會性本質是「宗教遊移現象」發生發展的基礎。「人間佛教」話語及其實踐即是圍繞佛教的神聖性與社會性,從不同面向和層面展開的「宗教遊移」現象。
當代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法再思考與再詮釋——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佛法真義》是星雲大師在出家歷80年歲月之際,立足於佛陀的本懷,探求佛法的真精神,以糾正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法的種種誤解、曲解與偏見所作出的契理契機的再思考與再詮釋。《佛法真義》3冊共收集了星雲大師307篇開示主題,涉及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佛教義理」、「佛學思想」、「佛教常識」、「佛門行事」,以及大師對當代日常生活中種種問題與困惑的佛法洞見。這些開示都是大師平時的所思所感,可以說既是來自大師遙契佛陀本懷的本心流露,也是大師將佛陀教法融入到當下現實生活中的深刻理解、領會與詮釋。因此每一篇讀來都讓人覺得新意別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當代漢傳佛教中菩薩戒與毗奈耶的相容性——兩岸比較研究(下)
菩薩思想自中世紀以來就穩步發展,成為漢傳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徵。承襲大乘佛教傳統的比丘和比丘尼在三壇大戒戒會中也會受持菩薩戒;換言之,兼受菩薩戒與比丘/比丘尼戒兩種律儀,是大乘佛教出家僧人的顯著特徵。這一情況延伸出值得探討的議題: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中國僧侶對於菩薩戒的認知、理念及其相關實踐為何?雖然這兩個地區根源於相同的漢傳佛教傳統,修行、實踐方式等仍有些許不同。再者,這項長期、跨兩岸的比較研究,也揭示佛教戒律與菩薩思想之間潛在的矛盾與衝突。
當代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法再思考與再詮釋——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佛法真義》是星雲大師在出家80 年歲月之際,立足於佛陀的本懷,探求佛法的真精神,以糾正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法的種種誤解、曲解與偏見而作出的契理契機的再思考與再詮釋。《佛法真義》3冊共收集了星雲大師307 篇開示主題,涉及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佛教義理、佛學思想、佛教常識、佛門行事,以及大師對當代日常生活中種種問題與困惑的佛法洞見。這些開示都是大師平時的所思所感,可以說既是來自大師遙契佛陀本懷的本心流露,也是大師將佛陀教法融入到當下現實生活中的深刻理解、領會與詮釋。因此每一篇讀來都讓人覺得新意別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疫情下人間佛教對生命的多維觀照—以佛光山為中心
作為佛教自近代以來的一種主流發展趨勢,人間佛教蘊含有豐富的生命關懷思想。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人由於身心受限,被種種生命問題所圍困。面對這一境況,佛光山身為人間佛教的道場代表,通過對不同層次生命的多維觀照,不僅為當前蒙受苦難的生命提供了解決和療癒的方法,對於後疫情時代人們可能遭遇的現實矛盾和心靈困境也有所啟示。
機遇.挑戰.抉擇——文化戰略視野下的人間佛教
如果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放在當代整個人類文化變遷格局之中進行觀察,我們會發現,人間佛教是對佛教戰略地位及其時代挑戰與歷史機遇進行深刻反思之後的智慧抉擇。如果再將這種抉擇放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尤其是中國佛教發展史當中進行縱向的觀察,我們則發現,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又一次重大轉型,並與前兩次重大轉型遙相呼應,形成中國佛教的一種內在歷史軌跡。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淨土信仰—以星雲大師淨土觀為中心
中國佛教的現代性變遷伴隨著西學東漸而展開,以「人本化」、「理性化」和「世俗化」為最顯著的特質。漢傳佛教思想脈絡的繼承,一方面體現在內部自我批判;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與現代社會連繫逐漸緊密。無論是提倡「現代化」,還是回歸「原始教義」,都必須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結合中國佛教自身特點而展開。 近代以來興起的人間佛教思潮,既是佛教順應時代所作出的變革,溯其思想源頭也可說是繼承佛陀本懷,在遵循「契理、契機」和「與時俱進」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傳統思想之精髓,在滿足大眾對佛法需要的同時,又從側面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對佛教現代化提供理論依據。近現代以來,對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與實踐最為徹底的,當屬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以「人本」為出發點,審視佛教自身弊病,從社會實際和人心需求出發,結合「傳統」與「現代」、「修學」及「生活」,開創佛光事業,弘法遍布五大洲,涉及慈善、醫療、教育、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可說是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楷模,人間淨土建設的先驅。星雲大師尤其關注人間淨土思想對佛光淨土建設方面的指導,重視將他方淨土在人間落實,其所形成的以佛、法、僧三寶為核心的現代僧團,無疑是將淨土思想詮釋最好的一個典範,不僅為淨土宗現代轉型作出最佳範例,而且對漢傳佛教現代化弘化模式的開展,有一定的借鑑作用。所以對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進行研究,其意義就突顯出來,只有深刻理解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釐清人間淨土與他方淨土的關係,人間淨土與人間佛教的關係,才能夠更好理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質內涵,和星雲大師建設佛光淨土的終極導向。
星雲大師共生觀在當下的生態倫理內涵及意義
星雲大師的生態共生倫理在內涵上主要表現為3 個方面:其一,以「泛生態觀」與「辯證慈悲觀」為理論依據的「生態一體」思想,強調眾生生權的合理性與慈悲呈現的條件性;其二,以「心靈環保」與「淨土再現」為要義的「身心淨化」,強調心靈環保是生態保護的基礎與前提,再現淨土則是生態保護的實踐與落實;其三,以「淨財觀」與「勤儉觀」為指導的「有限消費」,強調合理的消費是生態共生的重要保障。三者的意義在於:承認病毒生權的實在性與醫療慈悲的有限性;說明「淨化」的原旨在於還原人的本質意義,樹立或標舉「淨化」的名相偏離了身心淨化的目的;昭示了瘟疫產生的必然性,而通過對不合理之消費行為的規制,可以為生態「共生」提供一個相對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放下與連結─跨越人際藩籬
當我們聽到英文單詞「attachment」(執著、依附、依戀)時,通常會有正面的反應。有些人可能會進一步說「loving attachment」,就是對配偶、子女、家人、朋友有「深情的依戀」。相對的,“un-”或“de-”這些前綴詞被視為脫離互動,暗示對他人的冷漠。從佛教的角度來看,「attachment」是我們思想和意圖所構建的產物。 佛教使用「attachment」這個詞時的意義更接近於「附加物」,就像我們在電腦上有一個附件一樣。也就是說,「執著」其實是我們對自我和他人概念所做的「附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