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
就理論與制度兩層面比較之,很顯然地可以看出:星雲大師佛教女性觀的特色與重點,大致上落在具體制度的實踐上。其理論見解多從人情事理角度著眼,較為感性動人。然此亦 為其「人間佛教」之特色,以不重理論,以重生活化、人間化為其宗旨,反而彰顯佛光山在叢林制度與組織方面的嚴密與健全。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觀,不論在佛教思想史上,或者中國婦女運動史上,乃至當代宗教發展上,實居於承先啟後的歷史關鍵性地位。
煩惱與佛教的聖化—對現代主義的反省
工業革命後,人類成功地以其理性所開發的技術控制了自然,而技術的秩序,取代人類長期以來所熟悉的自然秩序,人的生活節奏,原和自然節奏息息相關,但這種自然的節奏,現在已為人所發明的機械所調節,自然的節奏不再被尊重。問題是現代人以技術、機械取代自然秩序,對自然及人自身都造成混亂。現代人對價值觀的冷淡是個普遍的現象,我們很難相信現代人是沒有價值觀,因此更確切地說,應是現代人價值觀的「顛倒」。 不少學者,為人類的未來擔憂,以為人類的將來希望,唯有寄託於宗教。宗教在人類歷史中的記錄,並不一定是「佳績」,有時往往是壞的記錄,人類本身需要宗教,是目前宗教界共識,這種新宗教不但需要一份好的歷史記錄,而且須有開創性,並對世俗化的現代主義,既有針砭,又須有接著點。由此來理會,則不難看出,佛教確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究所張文良教授、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王雪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副研究員參加與談,海內外30餘位碩博研究生及線上一百多位聽眾參加此次論壇。 妙凡法師首先邀請李利安教授介紹百年來中國佛教的歷史定位和基本歷史進程解讀。李利安教授從世界史與世界佛教史視野觀察百年中國佛教史,指出人間佛教是世界近代歷史轉型背景下發生的佛教領域的重大轉型,是世界佛教史第三期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繼漢宋佛教、元明清佛教之後中國佛教史的第三歷史階段。其次李利安教授將百年中國佛教史進程分成三期,即民國時期、1949年至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時期至今,而這三期彙聚為同一個進程,即是人間佛教的發展進程。其中第2期之後的.....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壓軸出版 多元主題呼籲實修
信仰議題,帶領讀者透過人間佛教視角,建立積極樂觀的態度,成為擁抱生命、解決生死、落實生活的佛教行者。第1-2冊著重在信仰和教理,3-4冊探討佛教修持的實踐面,去年推出的第5冊則穿越時空,探討佛教修持的歷史;甫出版的第6冊,則顯現星雲大師呼籲大眾採取實際行動,由此可見本套書讓讀者從認識人間佛教開始,循序漸進的成為人間佛教的行者。 訂書專線: 佛光文化發行部 官網:https://shorturl.at/dosX3 fgce@ecp.fgs.org.tw 07-6561921 #6664~6666 《佛法真義》英語翻譯自2018年啟動以來,歷經六個年頭,最後一塊拼圖《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 Budd.....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之研究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星雲大師晚年對人間佛教的定義,程恭讓教授稱之為星雲大師的「四句教」。「四句教」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是極為重要的,然而,此「四句教」為星雲大師何時所提出?「四句教」之確切含義如何?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間佛教,是否存在過於重視人間佛教的世俗性,而缺乏神聖性呢?本文試圖通過爬梳相關材料,以文獻學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對「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提出歷史進行具體而詳細的考察;以思想分析的方法,對其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究。本文得到以下幾個結論:「四句教」作為大師詮釋佛教的原則與方向;大師對「四句教」有明確的使用特色;大師在「四句教」中也回應了對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質疑,以及說明如何建構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第二章 ——佛教的起源和傳播
佛教的歷史可追溯至其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他是一位穿梭於恆河流域的苦行僧,透過教化,吸引了 大批追隨者。其所屬時期,同時也是恆河流域歷史上,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此處有一大片「雨林」覆蓋,其中一隅的三角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恆河及其支流的沿岸,是印度次大陸「第二次城市化」的聚落代表區,根據考古遺蹟顯示,印度地區的「第一次城市化」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發生於印度河沿岸;「第二次城市化」則於公元前六世紀達到鼎盛期,城鎮遍布恆河盆地。人口中心區域之間的活躍貿易,奠定了當時經濟發展的基礎。
描繪時代與人性的歷史傳奇─談狄更斯《雙城記》之寫作特色
空間‧儀式‧認同——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
1967年,星雲大師在高雄開創佛光山,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時至今日,佛光山在全球已經創辦近300所道。些遍布世界各地的佛光山道場,並非僅有佛教寺院一種形態,還包含學校、雲水醫院、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其他形態,成為佛光山在世界範圍內弘法的重要場所。這些遍布全球的佛光山道場聚了文化、教育、宗教等多元特徵,不僅承載著佛光山的歷史與記憶,更是「人間佛教」思想得以具體實踐的有機載體,由此也就構築了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筆者認為佛光山全球道場之中,有兩個具代表性的空間場所,為台灣佛陀紀念館和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通過考察兩者具體的空間呈現與儀式展現之間的内在連,以及基於空間、儀式所建構起來的認同及其內在邏輯,以期揭示人間佛教記憶之場的建構過程及其在機理。
真俗相即:由《大乘起信論》論人間佛教之圓融性
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為求生存與發展而不斷改革,人間佛教應運而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之成就。其所以能如此者,以義理觀照之,當在於其真俗並融、人佛兼攝之理念。佛教圓融思想,萌芽於印度,光大於中國,而《大乘起信論》承上啟下,尤為淵藪,對理解人間佛教之義理含蘊及歷史意義,極具啟發。本文試圖以《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為依止,復以中國哲學傳統為參證,以彰顯人間佛教之圓融精神,指出其必然性、可能性、現實性,以及張力之化解,以期消除質疑、詮釋貢獻。據本文之梳理,人間佛教圓融精神同整個中國文化生命、哲學思想有莫大淵源,其圓融性復體現於三個維度:即出世即入世,即神聖即人生,即宗教即社會。
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
佛教放生實踐是當下尤為流行的宗教活動之一。每年佛、菩薩、護法或高僧大德之聖誕,或出家,或成道,或涅槃之日,各地寺院以及民間佛教團體都會舉行各式各樣放生活動,法生,繼而拯救生靈。近年來,隨著放生熱的興起,佛教傳統意義上的隨緣放生轉化為了目前的定期放生,且由於放生者自身佛學素養的參差不,其放生動機的多樣性以及對放生物生活習性的不了解,導致放生等於放死的慘狀。基於此,筆者透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即以「同體共生」為核心、以「慈悲護生」為基本態度、以「惜福勤儉」為主要措施、以「內外淨化」為落實途徑、以「人間淨土」為踐行目標,繼而進一步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所存在的弊病,並分析其現象的原因,以及應採取的相應措施,進而實現從個體「心靈淨化」向集體「人間淨土」的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