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北美英語弘法人才培訓 培養本土化尖兵
為僧團與信徒平等,如鳥之雙翼,人間佛教的弘揚應當僧信一起努力。 佛教教理的弘傳,大多藉講經說法的方式,此研討會可以增強讀書會宣講員導讀的技巧,並應用其他輔助方式深入本土化。期勉眾人有所收獲,把所學帶回自己所屬道場。 星雲大師指出,本土化的核心重點是用當地的語言、風俗、習慣、教育去深入。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暨《佛光大辭典英譯》總召集人妙光法師表示,所謂「本土化」是透過閱讀、辦活動、遊戲、說故事等,不同方式傳達到當地的社區。妙光法師期望透過研討會,激發更多新的傳佈人間佛教方法,讓人間佛教更具時代性和人間性;把學到的佛法應用到生活中,這才是人間佛教的使命和目標。 圖說:寺院巡禮。 人間社記者張.....
人間佛教座談會 認識佛光山
、文化、經濟,從文化與教育深根服務,落實慈善中有文化與教育。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壓軸登場,暢談佛光會組織與功能,他表示,佛光會的組織是讓在家居士從出生到往生,都能在佛化家庭中受教化,找到自己的價值,讓人看見夢想的力量。大師也希望透三好、四給、五和的學習,讓佛光會員成長,有為人服務的榮耀感,且對於佛光會幹部給予專業化講習,提升服務人的能力,利己亦利他。 圖說:文化院代表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說明,大師創辦文化最大目的是希望大家看到佛光山的文化、佛教的文化,以文化來弘楊佛法。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圖說:慈惠法師表示:以座談會的方式舉辦「人間佛教座談」,就是希望不要拘泥於學術.....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發表會 大覺寺開幕
,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主持,與談貴賓有佛光山長老依空法師、四川西華師範大學教授王雪梅,以及雲湖書院、大覺文化培訓班學員和大覺寺僧信二眾150餘人參加。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依空法師從自己的學佛因緣談起,勉勵青年養成服務、喜悅與淡泊的性格,呼籲大家種下菩提幼苗,讓佛教成為普世價值。依空法師也反問程恭讓教授其佛學研究因緣,他趣稱自己是「文革一聲炮響出生的」,自幼與佛教結緣,後師從賴永海教授,參與人間佛教研究。 王雪梅教授則鼓勵青年學子為自己而活,「發菩提心,立堅固願。」她認為佛教要處理好與政治的關係,所謂「不依國主,佛法難立」,星雲大師在這方面處理得非常圓融。此外,佛教與文教及大.....
我見我思《星雲大師全集》 具體展現人間佛教
佛陀本懷。 人間社記者蘇清文攝 蔡孟樺以自身擔任《全集》主編的經驗,分享《全集》主要精神,指出大師在《全集》中說明人間佛教以戒定慧為本體、以緣起中道為根本、以群眾需要安身立命的方法為依歸。並謙虛表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間佛教的隨喜者,不敢以倡導者自居;只是主張弘揚人間佛教,並不是研究人間佛教的學者專家。 「《星雲大師全集》是人間佛教教法的具體展示。」蔡孟樺指出,《全集》十二大類可分為本門與跡門,「經義類」、「人間佛教論叢」是教法根源,亦可作為人間佛教的「體」,之後的十類,可歸類為「應跡教化」,亦可作為人間佛教的「相」、「用」。透過《全集》可發現人間佛教不離佛陀本懷,且契合人心所需,而內容就是實.....
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專題討論當代人間佛教
元因素。各族群的特質也表現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重視傳統文化和語言的傳承,有的希望在本土英語族群中播撒佛教的種籽,有的則努力建設兩者間之橋樑。研究更發現一個意義深遠的結論是,許多年輕佛教徒,較傾向認同自己「只是佛教徒(Just Buddhist)」的身份,主要是他們突破了種族、地域、文化的局限,對彼此的差異性有較高的適應能力。 郭守仁則以西來寺的成立,為社區創造了神聖的性靈空間,搭建了東西文化的橋樑;提供佛教徒信仰、精神之依歸。「人間佛教」理念的推動,更為大眾開啟了認識、親近、學習佛法的途徑,也與當地社區族裔、宗教融合共處。 慧峰法師介紹佛光山僧團教育體系,從清末民初太虛大師的佛教人文精神,到.....
人間佛教論壇 — 菩薩情懷的善巧方便
大師以及佛光山結緣的經歷,深為大師精進不懈、努力弘法的的精神所感動。其後溫教授又從佛教戒律中國化的角度,對菩薩行者在弘揚佛法過程中所應具有的善巧方便智慧與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作了深入闡述。 王雪梅教授從自己長期從事的彌勒信仰研究出發,指出彌勒菩薩信仰具有人間性、智慧性和善權性三大特徵。這些特徵與現代人間佛教思想核心高度契應。彌勒菩薩在弘法中常作善巧施設,而星雲大師在弘揚人間佛教過程中亦同樣深具善巧方便智慧,由此可以進一步看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彌勒信仰之間的一致性。 程恭讓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大乘佛教的本質在於對菩薩行的高度重視,而菩薩行的基本結構就是般若與善巧方便不一不二、不即不離、平等並舉、.....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山星雲大師親自向與會學者致謝,所有學者起立以掌聲迎接,大師一一和他們握手寒暄,讓學者感動不已,把座談會推向高潮。大師也請徒眾演唱〈觀音發願文〉和〈太虛大師五十生日感言〉,祝福與會學者多福多壽。大師謙稱自己未曾受過正式教育,向來最尊敬學者;佛光山是十方大眾所共有,歡迎學者隨時光臨,以佛光山為家,多給山上的青年學生提供指導。 人間佛教座談會與會學者 參訪藏經樓徹見正法 •跨域對話 開放包容存異求同 佛陀對人類的關懷與生命的願景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星雲大師歡迎學者 以佛光山為家 最後的綜合座談,與會學者熱烈分享座談心得。程恭讓表示,不少學者是第一次參加,而且多篇文章角度新穎,.....
首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於宜興大覺寺舉行
都在人間;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對人所說,而非針對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眾生。由此可見,佛陀所說的,都是人間佛教。另外,大師也提出人間佛教對佛法義理的新解:1)三皈就是民主:皈依自性佛,若是人人都願意承認自己是佛,就是民主的體現。2)五戒就是自由:戒的精神在於「不侵犯」他人,而不是束縛,只要能秉持這樣的精神,管理自己的身口意,人人都能獲得自由;3)老病死生:有別於以往的消極看法,死是一個起點,就如房子壞了,要換新的,死了還會有生,生就會有未來、有希望,所以不必害怕死的到來;4)人人平等:佛光會的檀講師制度,讓僧信平等,共同荷擔弘法的大業;夫妻來到寺院掛單,不要強迫他們分開住宿,因為只要是合法的家庭.....
感恩生命,自在生死──學者與行者談人間佛教生死觀
死。當大師教她佛光四句偈最後一句「慚愧感恩大願心」時,給她帶來莫大的啟發:因為生病,無法做好媽媽、妻子的角色,因而心生慚愧。於是在病中更發願:如果能夠走過生死病苦,願當大師的千手千眼,走遍世界各地分享自己不可思議的生命歷程。希望大家可以從她的經驗中,認識「生命不死」,建立熱愛生命的積極人生態度。 一小時的論壇對話中,慧開法師從佛經觀點印證趙翠慧檀講師的生命經歷,帶領觀眾走了一趟生命之旅,並建立起對生死的整體性認知。正如主持人妙凡法師在總結中指出,恐懼跟害怕是來自於我們對事物的不清楚、不了解,只有當我們通過多聞閱讀、親近善知識,內化思惟後,才能不再恐懼,生命也得以活得更自在解脫。妙凡法師同時預告.....
英語弘法人才 聞思修培訓
領討論方法、運用道具與活動等,讓學員具體了解布教法的運用。最後一日更以區域分組讓學員提出如何帶動當地弘法的構思,以期深化佛教在北美的弘傳。 此次的課程調整,讓學員處於主動學習思考位置,從實戰觀摩中認知自己不足之處,吸取他人強項,更能激發學習動力。而西班牙語文弘法師資的成立,也讓佛法更能在美國及中南美洲拉丁裔人口廣泛傳播。 圖說:第二日課程由英語檀講師Ina Denton、覺繼法師與知悅法師,說明如何設計演講、以三段式與聞思修證問題讓聽講者近入主題、小組帶領討論方法、運用道具與活動等,讓學員具體了解佈教法之運用。圖為檀講師Ina Denton講說如何設計演講。 人間社記者石歆雅攝 圖說:針對美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