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維摩詰經》的不二觀 淵默如雷
以實例說明星雲大師「一生都努力將最美好的給人。」大師也曾說:「做事要做到皆大歡喜,這裡面需要多少修行啊!」而「皆大歡喜」,就是「不二法門」的實踐。又分享星雲大師倡導的「融和的人生觀」、「擁有與享有」的平等觀,以及星雲大師的開示:「大中有小,小中容大,一中有多,多就是一,尊重他人的人格,是不二的價值觀。也是融和的幸福人生。」來與大眾共勉。 12月1日第十堂課「《華嚴經》的圓融觀」,由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中國計量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邱高興教授主講,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歡迎收看。 「《維摩詰經》的不二觀」影片連結:https://youtu.be/myRh6h7fmdM 人間.....
關注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菩薩行實踐是人間佛教的根本,必須與時代和社會相適應。在當代社會,菩薩行的內容也必然要隨之進行調適,關注現實和人生的問題。星雲大師的現代菩薩行實踐體現在諸多方面,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即:(1)提倡生態和心靈雙重落實的環保觀;(2)主張參政而不干治的政治觀;(3)主張「男女平權」的平等觀等,論述星雲大師的現代菩薩行觀念和實踐。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太虛大師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佛學院——武昌佛學院,以及漢藏教理院,居功甚偉。星雲大師同樣從三方面對制度進行改革,一是總結戒律的基本精神,即不侵犯,認為持戒就是修行;二是適應現代社會平等主義思潮,貫徹佛教平等觀念,打破傳統束縛,建立契理契機的新制度;三是對戒條進行綜合、簡化、時代化。 最後,妙凡法師進行了簡要總結,並感謝四位老師從歷史性、現代化、社會化、制度化這四個維度對百年來人間佛教發展歷程的探討。他鼓勵與會的青年學者,並期待青年學者對人間佛教議題的學術見解。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百年現代化,世紀人間情——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11月3日於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線上線下同時進行.....
跨種族宗教對談平等觀 台印性別平等促進研討會參訪團來山交流
「台印性別平等促進研討會」參訪團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進行交流,探討性別平等對於現代社會的價值。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跨種族宗教對談平等觀 台印性別平等促進研討會參訪團來山交流 【人間社 知睦 大樹報導】 「台印性別平等促進研討會」參訪團在6/1-2來到佛光山,1日晚上於傳燈樓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進行交流,探討性別平等對於現代社會的價值。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南華大學宗教所所長覺明法師等接待交流,雙方討論了星雲大師的平等觀、佛光山的教育體系、慈善服務、國際學術合作、佛教對台灣社會的正面影響等議題。參訪團由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林.....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從《金剛經》「無相觀」看「星雲模式」 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
針對清末明初佛教界的亂象,太虛大師(1890-1947)提出了「人間佛教」思想,在太虛大師、印順法師(1906-2005)、趙樸初居士(1907-2000)、星雲大師1927-2023)等幾代佛教人士的推動下,「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力日益擴大。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被讚譽為「星雲模式」。本文從星雲大師的平等觀、教育觀、世俗觀切入,結合《金剛經》的「無相觀」,梳理、提煉星雲大師在兩性平等、僧信平等、宗派平等、宗教平等、興教辦學等諸多方面的獨特性。星雲大師在其〈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總結自己的一生:無住生活、無我度生、無為而治,「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正是《金剛經》的「無相觀」。可以說,星雲大師踐行了他以16 個字總結的《金剛經》主旨,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美國萊斯大學佛學講座 慈悲是內在平靜與人際和諧的基石
自他同體 妙光法師進一步分享,近期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教授的教導中學習到慈悲的內在意涵:唯有真正體認老病死等痛苦是人類的共同處境,才能生起深刻的同理心。慈悲正源於這種「自他同體」的平等觀念,而在同理他人的痛苦後,應即時付諸行動。妙光法師分享當年高齡89歲且行動不便的星雲大師,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無障礙空間建設理念和設施服務中,展現體恤他人的慈悲情懷。亦提到1999年台灣大地震時,道場的一位法師在災難發生的當下,毫不猶豫地幫助他人,這些例子皆是慈悲在現實社會裡的行動表現。妙光法師鼓勵大家學習菩薩的「四攝法」修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透過善念和善行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的兩性平等觀
早期佛教中的兩性,作為差別對立者而存在,男性為主導,女性為從屬地位,女子出家修道艱難。星雲大師對性別觀,進行佛教化闡釋,形成自己的「兩性平等」學說。基於星雲大師新作《貧僧有話要說》,兼顧以往著作,星雲大師的「兩性平等」學說,主張男女因相同佛性、平等的修行境界、同等的生命尊嚴而平等,強調「男女的平權」, 包括身為佛教出家人的權利,即兩性平等化,發展事業化,教團組織化,教育普及化,也包括世俗生活中之女性的政治權、參與權、自主權和尊嚴權。男女之相在佛教中實質上是不存在的,現男女相是為了說法的方便,而面對虛幻的男相、女相,星雲大師主張內心不動搖,超越世間而調適生命之道,出家的比丘尼或比丘,超越分別所呈現出的便是「大丈夫相」。
研究員-唐忠毛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編審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上海宗教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 唐忠毛 佛教學 宗教學 信仰民俗學 《佛教本覺思想論争的現代性考察》(2006,上海古籍出版社) 《月印萬川——佛教平等觀》(2003,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佛教與中國傳統藝術審美思維》(2003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經卷遺存:長江流域民俗文化與藝術遺存》(2013,湖南大學出版社) 《中國佛教近代轉型的社會之维——民國上海居士佛教组織與慈善研究》(2013,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哲學博士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