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海線絲路研究 中文場講座線上共讀
授《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書。 主持人佛陀紀念館副館長有賢法師介紹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的展覽背景及意義,由四位策展人,總策展人館長如常法師特別邀請佛學權威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邵志飛教授,還有來自瑞士的莎拉肯德丁教授,跨界合作共同策畫,以嶄新的科技重現了海上絲路,及佛教水陸傳播的歷史文化進程。 此次透過兩年的努力特別將《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的研究編輯成冊,今天講座邀請了總策展人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與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黃心雅,這一次他更為《佛教海線絲綢之路》這本書作審定。 講座中首先透過人間衛視所製作的影片呈現了整個海線絲路展覽的特色。接著,如常法師.....
寺院與城市關係的維度—以佛光祖庭大覺寺為中心的考察
佛光祖庭大覺寺作為「佛光祖庭」,自復建以來,對周邊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從大覺寺的興建,帶動了周邊地區基礎設施的興建,改善了當地的交通狀況,未來或可逐漸發展成為當地較為繁華的地區之一。其次,作為「佛光祖庭」的大覺寺,舉辦了一系列的弘法活動,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吸引了一大批各階層的人士積極參與,對發展人間佛教思想,引導社會教化做出了相應的頁獻。第三,佛光租庭大覺寺作為一處名勝,是休閒旅遊的良好去處。依託大覺寺展開的系列休閒娛樂活動,豐富了市民的社會生活。佛光祖庭大覺寺能夠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是新時期以來宗教、經濟等多方合力的結果。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第二章 ——佛教的起源和傳播
佛教的歷史可追溯至其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他是一位穿梭於恆河流域的苦行僧,透過教化,吸引了 大批追隨者。其所屬時期,同時也是恆河流域歷史上,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此處有一大片「雨林」覆蓋,其中一隅的三角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恆河及其支流的沿岸,是印度次大陸「第二次城市化」的聚落代表區,根據考古遺蹟顯示,印度地區的「第一次城市化」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發生於印度河沿岸;「第二次城市化」則於公元前六世紀達到鼎盛期,城鎮遍布恆河盆地。人口中心區域之間的活躍貿易,奠定了當時經濟發展的基礎。
佛光山、大英圖書館 正式開啟合作交流
,並由國際辦公室主任Marcie-Jane Hopkins、大英圖書館東亞收藏部總監Sara Chiesura、佛光大藏經華嚴藏主編滿紀法師、佛光山歐洲副總住持妙祥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城市規劃專家楊威博士等共同見證。 2017年6月22日佛光山前往大英圖書館捐贈佛教三大寶典─中、英文版《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與《佛光大辭典》增訂版,2017年9月份大英圖書館提供佛光山合作備忘錄。此次為大英圖書館首次與專業團體進行深入交流,為期一週的行程,雙方將針對《佛光大藏經》、《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佛光大辭典》的數位資料庫,以及展覽交換、技術交流等內容進行合作計劃交流與討論。 交流.....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則八宗兼弘,不排斥漢、巴、梵三大語系與中觀、瑜伽、如來藏三大大乘系統,具備全新判教思想的大師,採取開放方式整合知識、思想和信仰,建立佛教的典範。 程恭讓詮釋「現代化」的意義,指出19至21世紀後的鄉鎮城市化、社會組織化、重視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他相信大師「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找到佛教生存發展之路,運用歌唱、戲劇、影片等現代技術的弘法方式,以及文學藝文化傳播佛教,透過文化教育重新建構,佛光系統是世界轉型最成功的例子。 他進一步指出,大師的貢獻就是「推進佛教國際版圖的大幅拓展」,在全球五大洲展現規模化、系統化的人間佛教已經超越佛陀時代。 實踐人間佛教 僧信二眾弘法行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人間佛教」一詞,令人想到太虛大師(1890-1947)、印順導師(1906-2005)、星雲大師(1927-)的入世教法。無庸置疑,來自台灣的許多跨國佛教「大道場」,如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等,於新加坡這樣的城市乃至世界各地,在弘揚佛法及促進文化與慈善活動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學者(和佛教徒)或許並不曉得,早在這些橫跨世界的著名台灣佛教團體之前,人間佛教的初期概念就已出現在新加坡。本文將討論二十世紀初至現今的新加坡人間佛教史,並將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發展分成以下三個階段:1.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 2. 演培法師(1917-1996)的人間佛教 3. 台灣人間佛教團體在當代新加坡的發展,予以呈現。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教方式的特色
佛教在當今社會的傳播不及基督教積極,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傳播方式過於傳統,傳教地點受制於山林和寺廟,不能像其他世界性宗教一樣走進城市,走近大眾。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有力應對了這一挑戰,他對佛教的傳播方式進行了人間性、藝術性的革新,已經使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廟走入家庭,從僧眾走到信眾,從談玄說妙走向實踐服務。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在全球廣泛傳播,得益於其人間性、藝術性傳教方式。人間性的方便傳教方式推進了佛教向世界傳播。人間佛教以音樂、書法等藝術形式傳播,大大增強了人間佛教的感染力,藝術性的傳播方式使佛法充滿了現代活力。
明代佛教神聖空間建構—以都城寺院與四大名山為例
明代佛教寺院的興建遍及全國,北京與南京作為明代的首都與留都,城市及周圍有大量寺院,且多得到帝王、官宦及民眾的支持。名山信仰逐漸在明末形成,以四大名山為首的佛教聖地,其寺院修建也長久不息。在寺院興建的過程中,城市、山林、地方社會等逐漸與寺院形成信仰網絡,明代佛教藉此網絡在國家與社會中構建起自身的神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