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16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
p; 協辦單位:台灣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
承辦單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佛光山叢林學院.....
2017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
p; 協辦單位:台灣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
承辦單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佛光山叢林學院.....
2018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 深入探討神明聯誼會之意涵
學Krizna ReiM.Palces教授、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主任廖俊裕教授、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覺明法師、黃國清教授、李芝瑩教授、羅涼萍教授、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永東法師、許鶴齡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闞正宗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明書、實踐大學教授李聖俊、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編輯妙主法師、佛館副館長永融法師等250人與會。 圖說: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指出,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自成立以來,每年固定舉辦幹部成長營,今年適逢「2018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讓每位佛光人從奉行佛法的行門,進而觀察學者發表論文的解門,契入「解行並重」的佛法宗旨。 人間社記者林靖敏攝 雙輝齊耀―佛陀紀念館「2018神明.....
八識講話的無我觀【2022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之4】
【2022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之4】 【2022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四堂課 主題:八識講話的無我觀 時間:6月1日(三) 晚上7:30-8:30 主講人:妙士法師/佛光山大陸地區都監 陳一標/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主持人:慧中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教務長 八識講話的無我觀
【懷念星雲大師】 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
馬來亞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暨人間佛教學研究院 六、收看方式 對佛學有興趣者 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 程恭讓/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暨人間佛教學研究院院長 闞正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吳光正/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邱永輝/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永本法師/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 杜保瑞/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黃國清/南華大學宗教所教授 陳劍鍠/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李向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翟本瑞/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教授 尤惠貞/南華大學前學務長 2023年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最新學術巨作《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由兩岸三地11位資深佛教學者.....
〔2023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全球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攜手研討佛教與未來時代
是佛教歷史與思想的演變發展。另有,長期鑽研天台哲學、華嚴哲學及詮釋學的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郭朝順教授,近年更創新性與西方心理學結合,將佛教與心理學作跨域的研究探索,也是本次會議發表的亮點。來自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教授,畢業於斯里蘭卡肯那尼亞大學巴利文暨佛學系,碩士是印度普納大學的梵文學研究所。他是少數鑽研南傳佛教語言學,又能兼研漢傳佛教思想史、佛教禪修理論,並關懷當代佛教與現代性議題的學者。 另外,漢傳佛教界較為少人專研的領域,如女性議題與佛教管理學議題,本次特邀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美國康乃爾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李玉珍教授。她對佛教女神信仰和台灣佛教女性修道者研究,已累積多年田調經驗與.....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子多元探討人間佛教
弘法從“各有所司”發展成“不分你我”,並將護法的重心放在弘法上,提出了引導僧、信二眾共同護法的系列觀點。大師的護法思想體現了其注重僧俗平等和與時俱進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其思想的現代性和人間性。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鄧葶愉發表題為《戰後人間佛教議題在臺灣的開展(1945-1987)——以《臺灣佛教》為中心》的報告。她以《臺灣佛教》這一雜誌為例,分別從戰後臺灣的佛教改革背景、佛教雜誌概況、人間佛教相關議題及實行概況等方面,總結人間佛教思想在進入臺灣初期的討論及其後來發展的狀況。 李利安教授肯定了四位同學的選題,特別讚歎勇於追蹤人類最前沿的科技問題的熱情和智慧,肯定他們在跨學科背景下關注人間佛教的挑.....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八——殖民時期佛教文教事業之一: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所辦期刊(上)
1894年甲午戰敗,清廷割讓台灣,翌年,日本佛教各宗或隨軍或從扶桑四島遣僧來台,為了宣傳教法,紛紛發行刊物,如1896年11 月,佐佐木發起組織的「臺灣佛教會」發行《教報》第一號。《教報》第一號中的〈臺灣佛教調查〉一文撰稿者,被認為是出自佐佐木之手,對曹洞宗決定來台開教傳道影響甚巨。之後,日本佛教宗派較早創辦的期刊有臨濟宗的《真如》,臨濟宗滹山大悲閣的《真佛教》、日蓮宗的《放光》、淨土宗《信友》雜誌發刊等。4當然這些雜誌主要發行的對象還是自宗信徒為主。
《佛教瞑想論》第一講
拙書之論述聚焦於佛教的瞑想。記得那是很久以前、大學時代的事了,一位理科朋友對我說:「寺院嘛,還是靜坐比較好,對吧?」當時由於我對瞑想不甚了解而無法清楚答覆;現在,總算能夠給出一點像樣的回答了。 關於佛教的瞑想,在印度被稱為 samatha(漢譯為「止」)與 vipassanā(漢譯為「觀」),本書第一章概述 samatha 與 vipassanā,以及在個人實踐體驗與理解上闡述靜心的理由與具體內容等。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一——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布教發展(一)
日本殖民時期來台的宗派有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高野派、醍醐派)、禪宗(臨濟宗妙心寺派、曹洞宗)、淨土宗(淨土宗、西山深草派)、真宗(本願寺派、大谷派、木邊派)、日蓮宗、法華宗(顯本法華宗、本門法華宗),共八宗十四派。日本佛教各宗入台後,幾乎都以台北地區為布教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布教工作的深化,逐漸地跨散到全台,展開殖民半世紀的歷史(1895-1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