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山長老口述史 見證星雲大師70載弘法足跡
院 佛光山長老口述史 見證星雲大師70載弘法足跡 承載著星雲大師一生弘法度眾的全新系列叢書《佛光山口述歷史》,即將於11月20日起陸續出版。 為緬懷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開創佛光教團歷史,同時為人間佛教的行者撰寫記錄,保留人間佛教發展重要的口述史料,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3年推出《佛光山口述歷史》,在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帶領下,採訪團隊先以佛光山開山長老為主要採訪對象,經邀請獲得慈惠法師、慈容法師、心定和尚、蕭碧霞師姑等四位長老的同意,開啟為期2-3年口述歷史計畫。同時,也得到慈莊法師慈悲應允,並榮幸邀請到依空法師一同參與此計畫,採訪撰寫慈莊法師。 除了採訪長老,採訪團隊亦走訪長老的家鄉.....
賀!陳登翔助理研究員論文獲刊《臺灣社會學刊》第76期(TSSCI第一級核心期刊)
ich Oevermann開創的客觀詮釋學(Objective Hermeneutics),與基於該方法論所建立的序列分析(Sequence Analysis),其研究方法特色是要求以團體分析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此方法要求團體成員在遵守序列分析原則的狀況下進行討論,以此避免分析者的主觀見解,構成分析的客觀性。然而,該方法論對於分析過程的指引,在實際團體分析執行時,仍受團體成員間互動而造就的不確定因素影響。以此,本文首先說明客觀詮釋學的分析團體運作模式(延展性原則、節省性原則),及其理論基礎,然後探討團體分析實際操作可能遇到的困難,檢討實際運作與客觀詮釋學分析原則之間的差距。 關鍵詞|客觀詮釋學.....
論《佛教叢書9‧藝文》的選文標準及思想內涵
《佛教叢書》由星雲大師編纂,希望人們能通過這套代表性叢書完整了解佛教的思想體系,其中《藝文》是佛教文學選本。與歷代的佛教文學選本相比較,《藝文》有鮮明的特點,星雲大師的選文標準體現了他的佛學思想和文學觀念。本文擬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藝文》的文獻來源,其中的作品大部分出自僧侶之手,還有不少非僧人作者,但作品被收入佛教典籍;另外有一部分作者既非僧人,作品也未被收入佛教典籍。二、《藝文》的選文標準整體而言體現了佛法世法的圓融,大部分作品展現佛理;少部分關乎世俗倫理;藝術價值、能否流傳也是他的選文標準。三、《藝文》作品體現的人間佛教思想,通過具體文本,分析其中涉及的苦、忍辱、孝等人間佛教思想。
A Study on the Admonitions of Pure Land (Jingtu Jingyu) by Xingce
Xingce Jieliu 行策截流 (1626-1680) was a famous Pure Land Master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Pure Land practice for self liberation in his early years, and propagated the Pure Land practice for liberating sentient beings in his later years. The Admonitions of Pure Land (Jingtu Jingyu) is Xingce's representative work. Within this work, Xingce emphasized the True Faith for rebirth in the Pure Land and argued that the most expedient Buddhist teaching for rebirth in the Pure Land is the recitation of Amitabha Buddha's name. Xingce adopted Tiantai doctrines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to support Pure Land practice. In recognition of his great dedication, Master Yinguang honored Xingce as the 10th patriarch of the Pure Land School.
A Study on the Chanzong Zhizhang by Xinghai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ethodology for the Practi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 Case Study of Chan at Hsi Lai Temple
本文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將從幾個面向展開:禪的定義、禪在西來寺的實踐、以及對其進行評估,並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準則。
AI大語言模型 ChatGPT 在人間佛教弘法中的應用與未來展望
AI 大語言模型ChatGPT 憑藉其在人機交互方面的突破性創新,正在引領一場社會變革,並加速AI 時代的全面到來。對致力於弘法創新的人間佛教而言,該項技術在理論與實踐上具有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能夠在文化交流、教育培養和學術研究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面對由資本、權力與科技聯合驅動的AI 技術創新導致的人的異化以及社會分化困境,人間佛教需要夯實經濟基礎,重視AI 與弘法的有機融合,積極發揮對社會價值觀的正向引導作用。同時,也需妥善處理與各方社會力量的互動關係,以應對AI 時代的挑戰。
「MITRA」問世 柏克萊大學與佛光山合作研發AI佛典翻譯利器
的語言結構及規則,方便語言學習。 此外,Nehrdich博士對比了MITRA和其他常用的AI翻譯工具。MITRA 的資料庫收藏了梵、巴、藏、韓、英、漢等古典語言及佛學用語,能同時處理不同語言的請求並進行多語言翻譯,例如佛學中文英譯、漢譯藏、或藏譯漢等,特別是藏英和梵英的翻譯性能越發可靠。另外,他指出有些AI翻譯工具會自行「幻想」(hallucinate)出原文沒有的內容 ,MITRA則很少出現編造的情況。 現場觀眾踴躍發問,博士分享MITRA系統的緣起:他在德國漢堡大學學習梵、藏文時,為了更了解梵、藏翻譯,自行開發了這個AI軟體。博士也逐一回答了大眾的提問,包括訓練AI系統的過程,以及如何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