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翻譯工作坊 南天大學肩負全球弘法重任
妙光法師表示,佛光山在開山星雲大師的帶領下,始終秉持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大師很早就明白多種語言弘法的重要性,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他邀請教授學者英譯佛經並每月出版。1962年,佛光山的佛教文化服務處已出版了《中英佛學辭典》。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於1996年在美國西來寺成立,出版了不少英文及其他語文的經典及佛教叢書。而現在因應時代的變遷和大眾的需要,佛光山組織專業團隊,希望透過網路平台的運用,建構起超越時間、地域的現代譯經場,讓人間佛教的思想在全球傳播無遠弗屆,實至名歸的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景。 覺瑋法師則說,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佛光山豐富的資源,南天大學能夠.....
「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國際學術研討會
1萬5仟字至2萬5仟字(最好不低於1萬字) 繳交時間: 2015年12月10日以前 會議接待: 請於2015年7月30日前寄回「回執」,並經審核通過後,大會將提供論文發表學者往返費用、食宿費用 中華佛教文化院、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西方寺
協辦單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珠海學院、香港菩提學會、觀音講堂、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讓在傳燈樓大會堂,以「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為題,發表其對大師從無到有,把佛教發揚到全球五大洲,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研究。 人間社記者陳昱臻攝 大師回歸佛陀本懷,而且呼應人心的需要,「提倡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和信仰的整合」,程恭讓提及,表面看似判教,實則八宗兼弘,不排斥漢、巴、梵三大語系與中觀、瑜伽、如來藏三大大乘系統,具備全新判教思想的大師,採取開放方式整合知識、思想和信仰,建立佛教的典範。 程恭讓詮釋「現代化」的意義,指出19至21世紀後的鄉鎮城市化、社會組織化、重視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他相信大師「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找到佛教生存發展之路,運用歌唱、戲劇、影片等現代技術的弘.....
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專題討論當代人間佛教
佛教美術圖典》也受推薦於會議中作專題介紹。 22日晚,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知悅法師、Arthur Van Sevendonck,首先介紹《世界佛教美術圖典》的出版緣由,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為讓世人看見佛教文化內涵,獲得佛法的喜悅和利益而特別編製,自2002年起,費時12年編纂,可謂迄今為止世界佛教美術的首次大結集。美術圖典分類彙編,按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工藝及佛教美術人物分成八大類,合計20卷冊。Arthur Van Sevendonck則說明美術圖典的出版,對宗教、歷史、教育、藝術所具有的意義與特色。 「當代人間佛教─50週年之佛光山」圓桌專題討論,由美國西來大學宗教研究系主.....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論文發表會 宜興大覺寺開幕
會。 人間社記者楊朔攝 人間社記者 石露 宜興報導 圖說:王雪梅教授認為,此次論文發表不僅是寫作獎學金的結束,更應是今後學術研究的新起點。 人間社記者楊朔攝 圖說:程恭讓教授介紹,大師為傳承中華文化和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創設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意義深遠。 人間社記者楊朔攝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圓滿 發揮弘法正能量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論文發表會 宜興大覺寺開幕 圖說:「傳承中華文化—2017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論文發表會開幕式,12月30日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的十多名碩博俊彥參加並發.....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研究所所長鄧子美,從哲學與佛學的角度釐清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建議用善知識引導高科技,以中道智慧駕馭技術運用,則人文大可與科技形成良好互動。 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從社會學角度指出,人間佛教文化構成的基本內涵,具體表現為群體成員規範能力、儀式組織能力、社會情緒調控能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能力、宗教活動合法化能力。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分析星雲大師對佛教教義的詮釋,是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以大乘佛教為指標,將佛教還原真實面目──一個積極、超越、自我圓滿的佛教。 程恭讓:堅持正確方向 提高人間佛教國際發聲量 •淨化心靈 回應當代社會需求 •人間佛教 漢傳佛教珍貴資產 學術與修行互融.....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弘揚佛教十大貢獻照耀人間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歷程,本書歸納出「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十大貢獻」,包括:系統性的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深廣人間佛教的建設事業、推動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確定信眾在人間佛教中的地位與作用、整合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實現佛教現代化的轉型、拓展佛教國際化、推動兩岸佛教交流與和平、為台灣佛教現代化的發展探索出路及方向、指導現代人生活的修行方法等。 他分享,這是人間佛教發展的面向,也是大師的成就,他推崇「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座燈塔」,他的貢獻不僅限於台灣,更及於全球也關乎世界佛教的未來。 陳其邁感受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大師的智慧與慈心悲願,讓法水長流五大洲。高雄市有幸成為大師弘法的福.....
佛教新書評介
(一) 道安法師七十歲紀念論文集、(二) 禪學與唐宋詩學 (杜松柏)、(三) 佛教與基督教完全觀之比較 (沈介山譯)、(四) 佛性與般若 (牟宗三)
《佛光山清規》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漢傳佛教能夠綿延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漢傳佛教能夠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自我革新與發展。佛教作為一個龐大而鬆散的社會文化組織,是由成千上萬座佛教寺院、精舍和居士林等各種組織共同構成,如果沒有一套合理完善的組織管理制度,各種佛教組織能夠持續運行則是無法想像的,或者說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佛教而言,管理制度是佛教組織存續和運行的前提,也是佛教文化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清規戒律」就是中國漢傳佛教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套組織管理制度。
元代禪僧與西藏喇嘛辯論考
十三世紀末期,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召集下,曾有漢地禪僧與帝師八思巴就禪宗教義,歷史,言詮,公案等問題作出討論,作者指出,這場漢,藏佛教高僧的對話是自八世紀拉薩的吐蕃僧諍以來一場重要的辯論,但當今學者卻甚少對之有所著墨,實則這場辯論對八世紀的僧諍適可作一輔助性的理解。 第一部分,作者自時人鄧文原,賈汝舟,和《元史》的記載中,嘗試勾勒出當時辯論的經過和主題,證明對話的內容為禪僧引用宗密的著作說明禪的定義,修證和層次,最後並獲得八思巴給以「甚深般若」的讚賞,顯現十三世紀禪宗的頓漸理論已漸得成熟的發展,而其理論中的「自心」,「真性」與薩迦派的「唯識」理論相當接近。 第二部分,作者上溯八世紀的吐蕃僧諍,回應某些美日學者自敦煌史料對此場僧諍是否存在的質疑,認為以八思巴對西藏古代史事的熟稔,為何在與漢僧的對話中絲毫未提及八世紀禪宗僧侶摩訶衍在西藏挫敗的往事,反而對禪宗表現極大的讚賞? 作者故推論,八世紀在西藏的僧諍,當是在八思巴後,西藏的史家所杜撰出來的,杜撰的因素,也與八思巴在元廷的成就帶給藏人的自信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