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文化,並認為在現代詮釋視野下佛教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是進入社會的人間佛教。同時,張教授還強調從事佛教研究,一方面要注重古典解釋學的研究,追溯佛教經論的真實內涵,另一方面,要學會當代解釋學的理念和方法,通過對古老佛法的創造性詮釋,推動佛教的現代化轉型,為當代文化建設做出貢獻。隨後,張文良教授談及佛教對當代生死學的借鑒。張教授認為,以星雲大師的生死學理論為基礎,結合海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人間佛教可以建立起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生死學體系,這是人間佛教在理論上的重要突破口。 王雪梅教授表達了她的思考,就人間佛教的「化社會」與「社會化」為題。她認為,首先人間佛教化社會,並帶.....
星雲大師的辦學理念及其貢獻——以慈惠法師擘劃籌建為核心之探討
佛光山慈惠法師(1934- ),宜蘭人,1956 年禮星雲大師剃度出家,主要協助星雲大師辦理文教事業。「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文教事業是佛光山在弘揚佛法上的主要宗旨之一。佛光山的系統大學,如台灣南華大學與佛光大學、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等5 所大學;以及普門中學、各級叢林學院,都由星雲大師指導、慈惠法師擘劃籌建。她是日本大谷大學文學碩士、日本國立京都大學研究員,曾任佛光山教育院院長、中國佛教研究院院長、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普門中學校長、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普門雜誌》發行人、佛光出版社社長、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等要職,對於辦學具有高度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她如何運用星雲大師的辦學理念,以見人間佛教的布教內涵及其實效。
真俗相即:由《大乘起信論》論人間佛教之圓融性
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為求生存與發展而不斷改革,人間佛教應運而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之成就。其所以能如此者,以義理觀照之,當在於其真俗並融、人佛兼攝之理念。佛教圓融思想,萌芽於印度,光大於中國,而《大乘起信論》承上啟下,尤為淵藪,對理解人間佛教之義理含蘊及歷史意義,極具啟發。本文試圖以《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為依止,復以中國哲學傳統為參證,以彰顯人間佛教之圓融精神,指出其必然性、可能性、現實性,以及張力之化解,以期消除質疑、詮釋貢獻。據本文之梳理,人間佛教圓融精神同整個中國文化生命、哲學思想有莫大淵源,其圓融性復體現於三個維度:即出世即入世,即神聖即人生,即宗教即社會。
葛印卡禪師內觀禪與星雲大師人間生活禪之比較
葛印卡禪師內觀禪與星雲大師人間生活禪,都是現今全球最為著名的佛教禪修。此兩者,一方代表南傳禪修、一方代表漢傳禪法。雖然都因同出於佛教之源而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由於各自的文化底蘊、所處環境的不同,尤其創辦人法脈傳承的差異,使得兩者在實踐創新方面自然有別。如今兩者同獲全球社會各界一致好評,並且得到諸多宗教人士肯定與支援。關於他們「禪」的特色與價值,本文主要針對葛、星兩位大師的「禪」的文化傳承、思想理念、實踐創新三個層面,一一對應比較,從而找出二者之間的異同。
星雲大師的動物觀——兼論動物保護與人間淨土建設之關係
星雲大師對動物的認識,既有受傳統佛教觀念的影響,也有受近代西方科學進化論的影響。他對動物的認識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動物具有自在的清朗佛心;動物是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動物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基於這樣的認識,星雲大師提出「以護生代替放生」和「推廣生權時代理念」的動物保護思想。同時,星雲大師又將他的動物保護思想與佛教的戒律規範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持久、廣泛、有力的效果。星雲大師致力於人間淨土的建設,而動物作為眾生中的一部分,作為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如何減少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保護動物的權益,落實動物的生權,也成為人間淨土建設事業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理念之淵源及思想背景
人間佛教在當代踐行中,已為廣大佛教信徒所接受,因此已然成為當代佛教信仰之主流。為此,本文回眸太虛大師首創「人生佛教」,為其弟子印順法師架構「人間佛教」義理體系與理路,作為其思想和觀念的基礎脈絡,尤其是嘗試回答:為何匡正、遏制佛教積重難返且日趨嚴重的世俗化、庸俗化傾向的佛教現代振興運動,恰恰最終落實於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生佛教」及嗣後發揚光大的「人間佛教」信仰模式中?而佛教改革運動又為何恰恰與晚清民初的時代巨變與革命觀念洶湧澎湃相同步、相呼應?又是何種特殊的人生經歷,太虛大師被選擇並擔荷起首創「人生佛教」理念的使命?這些問題的回答,對於深入理解和正確把握「人間佛教」信仰模式的意趣、反省當代「人間佛教」信仰模式的得失與利弊,應是頗具價值的參照依據。
人間佛教教育之發展――以印順導師與星雲大師為例
從佛陀開始於鹿野苑說法,佛法教育始具雛形;佛教傳入中土,中國佛教的叢林式教育逐漸成形。流傳至今,隨著時代轉變,佛法教育的方式也必須契應世間的潮流,以達弘法之效。當代最受矚目的便是「人間佛教」的傳揚與開展,而目前在兩岸之間可謂人間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印順導師」及「星雲大師」;故本文欲探討兩者在佛教思想上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對於人間佛教理念的倡導、佛教教育的落實,並提出兩者弘化性格的共性與殊性,文末則高度肯定兩者所發揮最具影響力的教育貢獻!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諸家大德有鮮明差異,因此,本文的問題意識在於深思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以及他推動「人間淨土」的理念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從對星雲大師關於「人間佛教」應有的性格的思想及佛光山具有的「人間性格」的考察為引介,接續探討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之內涵,及建立「人間淨土」之要旨,作者分別給予細緻的爬梳說明,最後比較「佛光淨土」與「人間淨土」之內涵及其異同。
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 文化適應及成效——以荷蘭荷華寺為例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1967年於高雄開創佛光山,陸續於全球創建200餘道場,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隨著佛教國際化的推動已在世界各地獲得肯定、認同,星雲大師於2001年,又提出「本土化」的主張。所謂「本土化」,就是要讓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之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在歐洲此數千年深受基督教影響與蘊育之區域,外來宗教之傳播實屬不易,希望藉荷華寺此個案之分析,來看佛教本土化如何落實。 此篇論文,作者以自身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駐錫荷蘭佛光山荷華寺之經驗,透過荷華寺個案研究及歸納,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文化適應及成效」。探討及瞭解荷華寺發展出具當地特色本土化「荷蘭佛教」之成果及期間所遭遇之困難。 希望荷華寺結合當地之有利條件,在荷蘭弘揚人間佛教之成功經驗,可提供其他歐洲國家弘法度生之借鏡,未來能在佛教本土化之前提下,將人間佛教之種子播灑處處並開花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