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女人相應》思想主題的價值及其新譯
《女人相應》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六處品中十部分相應經之第三部分相應經,原來的名稱是:Mātugāmasaṃyuttaṃ。Mātugāma,是「女人、女性」的意思,saṃyuttaṃ,是「相應」之意,表示經典的主題分類,因此這部經典的名稱,可以譯為《女人相應》,或《女人相應》。此經一共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 1. 第一品:中略品,共包括十四部小經;2.第二品:中略品,共包括十部小經;3. 第三品:力品,共包括了十部小經。故南傳相應部這一部分名為《女人相應》的經典中,其實一共包括三十四部小經。 本經在敘事方式上,是由薄伽梵對諸比丘說出,及對尊者阿那律說出。由經文內容的質樸性、生動性、現實性來看,應可斷為釋迦牟尼佛原始佛教時期一部重要的經典文獻。由經文的思想主題來看,本經是一部關於女性思想的重要經典。再由經文編輯的邏輯性、系統性來看,本經的編輯顯然經過了佛陀早期弟子認真、細緻的整理和編排。
人間佛教的孝道觀——以《阿含經》為主
早期佛教學者如陳觀勝(Kenneth Ch’en)和道端良秀等認為,孝道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後來史太朗(John Strong)利用「通俗的佛教故事」證明,孝道在印度佛教也很重要,但他聲稱這是「佛教在通俗層面向婆羅門教孝道倫理的妥協」。另一方面,邵朋(Gregory Schopen)主要以印度佛教的碑文和銘文為資料進行研究,也證明孝道在印度佛教很重要,但指出,孝道的教導與實踐在早期佛教的經典文獻中找不到證明。本文中,我們從早期佛教的經典文獻──主要是巴利文的五部尼迦耶和中譯的四阿含經中,找出許多與孝道有關的段落和經文,由此證明孝道是早期佛教倫理教導的重要部分。
人間佛教實踐傳統之探討——以佛教經典與星雲大師對「直心」之論述為主
本文試圖說明「直心」在佛教經典中與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之間的發展繼承關係。在探討的過程中,從經典中所談論的「菩薩道」修行中分出「直心」在「成就菩提道」與「成就佛國淨土」這兩脈絡中的意涵,得出心意質直無諂曲是這兩個脈絡對「直心」共同的意思,然而在「成就菩提道」中還可以看到菩薩對眾生無明貪瞋痴之行保持著淳直的心意並且隱惡讚善,和菩薩對於所修學之道專直向道的意思;在「成就佛國淨土」的脈絡中,淨土之所以不汙穢曲折、崎嶇不平是由於直心之故。隨著佛法的流傳,這兩個脈絡「直心」的意涵在星雲大師對於求法者「十大願勉勵」中、在「人間淨土」建設中的談論中都可看到大師的繼承與發明,除此之外大師自身對佛法的躬行實踐更是將「直心」在菩薩道中完整的意涵展露無遺,在人間佛教的教義中留下「直心」的言教、身教。
以音聲做佛事、用歌聲弘佛法——台灣佛光山梵唄與佛歌之探究
佛教認為音樂具有開示與供養等作用,因此音樂在佛教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佛教經典《中阿含經》卷29 中說道: 世尊告曰:「沙門,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於意云何?汝在家時,善調彈琴,琴隨歌音,歌隨琴音耶?」尊者沙門二十億白曰:「如是,世尊。」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絃急,為有和音可愛樂耶?」沙門答曰:「不也,世尊。」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絃緩,為有和音可愛樂耶?」沙門答曰:「不也,世尊。」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調絃不急不緩,適得其中,為有和音可愛樂耶?」沙門答曰:「如是,世尊。」世尊告曰:「如是,沙門,極大精進,令心掉亂;不極精進,令心懈怠。是故汝當分別此時,觀察此相,莫得放逸。」
佛教經典藝術之流傳
星雲大師對佛教經典之管理實用的當代詮解
本文從星雲大師詮釋佛教經典之管理學內容,萃取出其中能為現代管理應用提供重要啟發的三點:品格管理、智慧管理、善緣管理。品格管理要求經理人具備良好品格美德,除了避免因其不道德行為造成企業的重大損失,更積極的意義是善巧運用某些優良品格特質,有助領導力與管理力的提升。其次,管理者除了養成優異的管理技能,還須開發無執清明的決策智慧,看清事情各面,洞悉未來情勢,作出卓越的經營決斷,而佛教的般若智慧修鍊有助開發經理人的智慧。廣結善緣的管理哲學植基於佛教的因果觀,多行善法將會帶來事業經營的助緣,與人結善緣則會減少事業成就的障礙。
從佛教的「解脫觀」看人間佛教的實踐意義――以《雜阿含經》與星雲大師之著作為依據
本文旨在探討佛教的解脫觀以及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之間,在學理上的關係。從佛教解脫道經典的《雜阿含經》整理出關於解脫的形式與內容,看出佛教所著眼的生命世界,從眾生在世間受苦的情形,提出解脫困苦的修行方法。在大致確立佛教的解脫觀之後,將探討在當代具有相當價值的人間佛教學說,依據星雲大師的著作與說法,檢視與佛教經典的解脫觀在條理、脈絡上是否一貫,以作為身處於人間修行時的一種參考。
附錄二 佛教經典與生命教育之實踐—讀解行證《維摩詰經》之「 菩薩淨土」
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經典詮釋之間
在現代性脈絡籠罩下的當代人間佛教,雖一方面上溯佛陀的本懷即為人間佛教的起點,但無疑的也是對現代性問題之挑戰的回應,才有當代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運動的出現。本文從兩大點來說:一是由理解經驗現象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說「人間性」;另一則是藉由經典詮釋活動,以說明「人間性」在其中的展現,並同時指出佛教經典詮釋活動所需參照的原則。指出人間性即人是在任何差別乃至對立的現象「之間」,經由自覺的反省與問題的處理而展現,用佛教的概念來說,人間性即人對其處於緣起法之間的自覺與反省。
論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爭
宋代天台宗內部的山家、山外之爭,前後綿歷四十年,在過程上顯得極其複雜,所爭論的問題則涉及到經典及教義的諸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