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首屆「人間佛教管理文化」 線上課程開學典禮
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人間社 陳肯香 香港報導 圖說:廣東阿康健康集團董事長王李玨先生。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圖說: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杜保瑞教授。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圖說: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先生。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首屆「人間佛教管理文化」 線上課程開學典禮 圖說:青樺視覺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青樺。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合辦的人間佛教e學院「人間佛教管理文化」線上證書課程(以下簡稱人間佛教管理線上課程),於9月3日晚.....
人間佛教研討會線上會議開幕 建設慈悲的未來和淨土
間佛教研究院、澳洲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美國西來大學人間佛教中心、馬來亞大學人間佛教中心、聖卡洛斯大學人間佛教中心及Vrije Universiteit(VU)Amsterdam聯合主辦,澳洲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贊助的「人間佛教研討會:慈悲的未來」(Humanistic Buddhism Colloquium on Compassionate Futures),11月9日正式開幕。此次全球接力的跨時區論壇,不僅是一場宗教與學術的交流盛會,更以多元視角應對當代挑戰,共同探討建設充滿慈悲的未來。 「全球接力,共襄慈悲願景」——來自佛光山、美國佛光山西來大學、澳洲佛光山南天大學、馬來亞大學、聖卡洛斯大.....
英法德語「佛光百科」 人間佛教線上資料庫
法、德三種語系資料庫,包括星雲大師著作、佛教儀軌、學術期刊等資料,方便各地弘法人才查詢,加快人間佛教本土化腳步。 作為人間佛教的資料庫,「佛光百科」能搜尋出版品、文章和弘法教材,亦連結佛光山多個學術、教育單位及活動網站。透過佛光百科,可快速找到外語人間佛教資源,運用在佛學講座、讀書會、上課、翻譯等活動中。 英文版網站內容豐富,除分享佛光山重要動態外,更分為「星雲大師全集」、「學術期刊」、「影音」、「工具與資源」、「連結」及「2020年新年祝福」六大類。「星雲大師全集」囊括星雲大師著作中、英文版內容對照,以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英文佛經、佛教故事集、佛光山出版品電子書、教材等;「學術期刊.....
同體共生下的佛教新發展——淺談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的意涵
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台灣佛教在各寺院開山者的創立下,數十年的耕耘,已形成各家獨特的風格與宗風,有重視禪修的道場,也有專心念佛的寺院,有著重在教育辦學的教團,也有一心潛修山林的阿蘭若。原本各自弘揚其各有之特色的佛教,星雲大師有感佛教在台灣雖百花齊放,卻因沒有交流互動而缺乏共識,更難以形成佛教的力量。更有道場因老化且人事凋零,欲將寺院轉託他寺管理,這些窘況正說明著佛教需要更多人才,而人才則仰賴佛教的教育,能住持一方的管理者,需如禮如儀的恪遵叢林清規,建寺安僧還要用心辦道,這些都離不開長遠的教育工作。
近代佛教入世視域下的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系列活動及其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注重將佛教理論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積極宣導佛教入世參與社會生活,實現佛教的近代轉型。在近代佛教入世的各種活動中,包括文化、教育、藝術等各個方面,尤以星雲大師領導下的台灣佛光山音樂弘法活動頗為突出。不但成立了專門的梵唄讚頌團,而且開展了佛教梵唄巡演、義演,以及出版音樂集等多種形式的弘揚佛教的活動,成為推廣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張名片的同時,也是積極入世的近代新佛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化成天下的人間佛教
自從「文廟」、「書院」、「私塾」等儒家教學機構淡出中國人日常生活以後,儒學的教育責任,在很多時候落在寺廟、道觀身上。若從源頭上說,這是明清以來三教合流的餘緒;若從近的原因來看,那就是人間佛教的理念。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淨土信仰—以星雲大師淨土觀為中心
中國佛教的現代性變遷伴隨著西學東漸而展開,以「人本化」、「理性化」和「世俗化」為最顯著的特質。漢傳佛教思想脈絡的繼承,一方面體現在內部自我批判;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與現代社會連繫逐漸緊密。無論是提倡「現代化」,還是回歸「原始教義」,都必須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結合中國佛教自身特點而展開。 近代以來興起的人間佛教思潮,既是佛教順應時代所作出的變革,溯其思想源頭也可說是繼承佛陀本懷,在遵循「契理、契機」和「與時俱進」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傳統思想之精髓,在滿足大眾對佛法需要的同時,又從側面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對佛教現代化提供理論依據。近現代以來,對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與實踐最為徹底的,當屬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以「人本」為出發點,審視佛教自身弊病,從社會實際和人心需求出發,結合「傳統」與「現代」、「修學」及「生活」,開創佛光事業,弘法遍布五大洲,涉及慈善、醫療、教育、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可說是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楷模,人間淨土建設的先驅。星雲大師尤其關注人間淨土思想對佛光淨土建設方面的指導,重視將他方淨土在人間落實,其所形成的以佛、法、僧三寶為核心的現代僧團,無疑是將淨土思想詮釋最好的一個典範,不僅為淨土宗現代轉型作出最佳範例,而且對漢傳佛教現代化弘化模式的開展,有一定的借鑑作用。所以對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進行研究,其意義就突顯出來,只有深刻理解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釐清人間淨土與他方淨土的關係,人間淨土與人間佛教的關係,才能夠更好理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質內涵,和星雲大師建設佛光淨土的終極導向。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山林佛教研究—從星雲大師的山林佛教觀談起
本文從星雲大師論述山林佛教和人間佛教的文本出發,探討山林佛教在當代人間佛教蓬勃發展背景之下的定位、作用、建設等問題。人間佛教並非通過地域、人物、時間等劃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圓滿人的生命,是否可以帶給人幸福等特質進行劃分。因此,在星雲大師眼中,人間佛教真正反對的不是山林佛教,而是對於佛教和社會的發展具有消極影響的佛教。實際上,山林佛教在古代是佛教徒的重要修行地,還對佛教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山寺也為很多古代學子們提供修學場地。而在當代,除了作為僧人的修學場地,同時也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基地,山僧的護林行為還能起到保護山林、宣傳環保的作用。在當代社會的山林佛教建設應與時俱進而又不失佛教特色,以便讓山林佛教更好地服務人間。
生死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
西方的死亡學研究側重於生理學、醫學和心理學,實踐方面側重於對病人的臨終關懷,傅偉勳將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性之學,特別是佛教哲學,加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整合形成東方色彩的生死學。人間佛教為當代佛教的發展特色,從生死學視域出發、以佛光山為個案,對人間佛教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星雲大師,對生死問題有全面的開示和指導,展示出人間佛教有機地結合當代社會的生死觀和解脫觀體系,對安樂死、自殺、墮胎和器官捐贈等生死學的重要議題都有深入闡發;人間佛教生死學理論體系,既彰顯佛教本具的智慧與慈悲,也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性。在生死學的實踐領域,佛光山積極參與臨終關懷、喪葬服務、災難救助、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了佛教的傳統形式,體現出佛法的實用性和現代性。特別是台灣南華大學和慧開法師,二者在佛教生死學領域的開拓和推廣成果斐然,令世人矚目。
僧伽教育下自我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