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發展的兩個向度
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淵源於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形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人生化、人間化過程之中,是大乘佛教精神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而結出的豐碩成果。產生於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土後,經過長期演化,同中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人間佛教」就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的佛教理論」之一。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是中國佛教對世界佛教的重要貢獻。
澳洲人間佛教的輝煌成就
星雲大師以其對佛法的高度自信、自覺和自強意識,多年來大力推動人間佛教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先後在全球建立了三百多座道場,其中在澳洲的道場開闢與佛法弘傳,富有傳奇色彩,其速度之快,影響之廣,令人讚歎。 筆者費時一個月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各佛光山道場進行了考察。考察期間,與當地法師、國際佛光會幹部及部分會員、當地社會各界人士等舉行座談會,採訪了一百多位當地華人及西方人。本文從基礎建設的成就、本土化的成就、弘法的成就、推動華人社會力量增長的貢獻、對澳洲社會的貢獻、人才培養的成就,說明人間佛教在當地目前已經取得的成績、具體的體現,及對華人社會或者當地社會之影響與貢獻。
呂澂對佛學研究人才的培養
呂澂是海內外一致公認的著名佛教學者。他畢生從事佛學研究,著作等身,貢獻巨大。由於他精通英、日、梵、巴(巴利文)、藏等多種文字,所以對印度佛學、中國漢地佛學和西藏佛學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以佛學為科學研究對象,在研究方法上勇於探索和創新,終於闖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在整理和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攀登了近代佛學研究的高峰。特別是他善於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佛學研究的成果,既不盲目崇信外國的一套,也不墨守中國學者的成規。他有目的、有選擇地利用國內外一切研究成果,特別是近代日本佛教學者的研究成果,作為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新的佛學體系。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大師」一語,在近世中國佛教徒中頗有被降格濫用之嫌,甚至被當作對比丘尼的專稱。其實,大師(梵語)在佛教中本是一個相當高級的稱謂,按《本事經》解釋,是指證到須陀洹果以上直至佛果的聖僧,此等人出現世間,以佛法的智慧化世導俗,令諸眾生得無量義利安樂,萬世師表,故稱大師。《瑜伽師地論》卷八二:「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為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故名大師。」大師又為菩薩的德號之一。中國佛教界歷代被尊稱為大師者,如道安、僧朗、慧思、智者、吉藏、玄奘、惠能、善導等,日本的最澄、空海、圓仁、圓珍,及民國的太虛、印光、弘一,皆是影響巨大、堪為萬世師表的法門龍象,多屬某一宗派的重要祖師或為弘揚佛教作出巨大貢獻的祖師級人物。當今佛教界,真正稱得起大師尊號者,當推星雲和尚為第一人。
佛教學系與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創建佛光山,揭櫫四大宗旨為「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興辦叢林學院培養僧才,創立各級學校為教育盡心盡力,始終是佛光山不變的堅持,也是其之所以人才濟濟、對台灣佛教貢獻卓著的重要原因之一。後來大師本著「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大學留給社會、把功德留給子孫、把成就留給大眾」的精神,實現年輕時辦大學的理想,發起了百萬人興學運動,在全球創辦了五所大學。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情」觀念發微
當前人類似乎面臨著「無情」困境,許多學者開始轉向「情」的研究。「情」是有情眾生的基本特徵,傳統佛教的超越境界存在去「情」現象,人間佛教卻提倡要重視人的情感、珍惜世間的親情和愛情,這通常成為人們判定人間佛教世俗化的一個重要根據。考察星雲大師「情」觀念的內涵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考察其實踐則可以挖掘他為人間佛教的發展所貢獻的具體思想價值。本文通過對大師「情」觀念內涵及實踐的研究發現:重視世俗之情是中道生活的必然取向;情的轉化、昇華是菩薩道的必然要求;「情」觀念的實踐是人間佛教的活力所在。
人間佛教包容的智慧
過去的2600 年間,佛教在精神追求、道德教化、推動世界和平、解決當代人的心靈困惑和危機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因而傳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廣為人知。二十一世紀對佛教的發展而言,是一個嶄新的時代,既充滿了機遇也提供了挑戰。毫不誇張地說,今日的佛教面臨著人類發展的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人間佛陀」最佳代言人——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2017年5月16日,是佛光山開山五十週年紀念日;五十年前(1967),星雲大師為了弘揚人間佛教而創建佛光山,五十年後的今天,人間佛教已在大師全面推動與弘化下,成為一門舉世共尊,並且爭相研究的顯學。 今日人間佛教對世間帶來的影響與貢獻,諸如透過文化出版好書,帶動全民閱讀,期能建設「富而好禮」的書香社會;或是發起「百萬人興學」,結合佛教與社會力量,共同興校辦學,期為國家培育身心健全的下一代;乃至平時的養老育幼、撫孤卹弱、醫療義診、急難救助等慈善救濟之外,尤其經常舉辦各種藝文、學術、社教、共修、公益等活動,藉以傳播慈悲善美的思想觀念,希望喚起全人類的「自我覺醒」,共同實踐「三好」、「四給」來創造「五和」的人間淨土。
慈心悲願,利樂人間——從「慈悲心」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
提起佛教的慈悲,一般都會聯想起佛教的慈善事業,但是星雲大師認為佛教的慈悲不應該僅限於慈善,還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和作為。自星雲大師及其佛光教團在教化人心、淨化社會方面的貢獻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來,星雲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思想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關研究在港台、大陸及海外取得諸多成果。在研究內容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之前,主要集中在對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經營模式的研究;之後,研究重點轉向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研究,兼及佛光山慈善事業等。本文重點關注星雲大師關於佛教「慈悲」的理念,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星雲大師在推行人間佛教思想方面的實踐及貢獻。
當代人間佛教的新高度和典範——緬懷星雲大師
我們緬懷星雲大師,從佛教現代轉型的成功典範和案例這一角度來總結大師的貢獻,可以給其他未完成現代轉型的層面、地區和方面提供一些成功的經驗。我認為這是後星雲時代研究和展望人間佛教時應特別關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