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思想建構與全方位的實踐
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我主張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個方 面是內學之部,這是一套純粹的佛法理論系統,是關於 戒、定、慧三學或教、理、行、證的完整理論闡述,其 基礎是對於世間萬法和人間諸種因緣現象的揭示,核 心是人之生死解脫的理論和方法。第二個方面是外學之 部,這是基於佛教立場的對於人間各種問題的研究與探 討,包括人間佛教的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歷史 學、藝術學、環境學、生死學、養生學等等。
人間修行
星雲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他曾說,人間佛教就是佛教,只是在「人」的議題上特別強調,是對「人」的特別提醒。因為佛陀是以「人」的身分降誕人間,並非一生下來就是「佛」。此外,佛陀是個太子,表示他即將當國王。其中有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一個即將當國王的人,為何會放下一切,跑去修行?佛陀經歷很不一樣的因緣,他看見人世間有許多問題,而且每個人都一樣;不僅一樣,而且過去如此、現在如此,乃至未來仍然如此。
「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發展的兩個向度
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淵源於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形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人生化、人間化過程之中,是大乘佛教精神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而結出的豐碩成果。產生於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土後,經過長期演化,同中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人間佛教」就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的佛教理論」之一。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是中國佛教對世界佛教的重要貢獻。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在什麼地方呈現?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在中國傳統的佛教教義裡,彼岸的神聖性一直深藏在人心之中,或許,任何宗教都把未知的未來寄託於「彼岸」,這是神聖性的表徵。神聖性的無限與「此岸」娑婆的有限,形成強烈對比。佛教教導眾生要去除貪瞋痴,以獲得煩惱解脫,不再六道輪迴。輪迴的盡頭是超越三界,能夠跳脫六道輪迴,就是世俗的最後階段,一步跨向神聖。這種力量對眾生而言是偉大的,也是所有佛教信眾所應趨向的終極道路。 所謂「人間性」,必然是以「人間」作為成佛的實踐場域,因在「人間」修道的種種過程,使得「人間」具有「神聖性」。佛陀作了示範,修行在人間,實踐菩薩道亦在人間,「人間佛教」並非一般所論缺乏「神聖性」。而且,「神聖性」亦非必定在「彼岸」的他方佛國淨土才具有;在「此岸」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不離人世間,回歸佛陀本懷,因而,亦然具有「神聖性」。
人間佛教慈悲的理論基礎
慈悲是佛教的最大特色,佛教講對所有的眾生都要慈悲。佛教也認為「無明」是人生一切煩惱的根源,人都是由於「無明」而做了錯事,因此佛教教導我們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悲之心。如果一個人生來就是惡人,我們就不可能生起慈悲之心。本文以緣起論的觀點,說明人所做的錯事都是由於「無明」,所以我們要向所有的眾生修慈悲之心。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沒有鬥爭,世間才能沒有戰爭。
人間佛教思想在高科技社會的切入點
人間佛教具有現代化的前瞻思想,因此在高科技社會中具有「功能性」、「昇華性」、「日常性」與「連貫性」的重要價值。或謂本文偏向於「世間法」,然而「佛法世間成」, 層層理論可以在契入之後,應機觀教,畢竟,創造「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最有效率的願景。 至於行動上,以組織力量,在各方面推廣執行,仍賴十方有心人,砥勵切磋,發揮所長,齊心合作。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大師」一語,在近世中國佛教徒中頗有被降格濫用之嫌,甚至被當作對比丘尼的專稱。其實,大師(梵語)在佛教中本是一個相當高級的稱謂,按《本事經》解釋,是指證到須陀洹果以上直至佛果的聖僧,此等人出現世間,以佛法的智慧化世導俗,令諸眾生得無量義利安樂,萬世師表,故稱大師。《瑜伽師地論》卷八二:「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為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故名大師。」大師又為菩薩的德號之一。中國佛教界歷代被尊稱為大師者,如道安、僧朗、慧思、智者、吉藏、玄奘、惠能、善導等,日本的最澄、空海、圓仁、圓珍,及民國的太虛、印光、弘一,皆是影響巨大、堪為萬世師表的法門龍象,多屬某一宗派的重要祖師或為弘揚佛教作出巨大貢獻的祖師級人物。當今佛教界,真正稱得起大師尊號者,當推星雲和尚為第一人。
從星雲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的體認談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
為了避免「法久則生弊」,對於佛陀的本懷必須有如實與深切地了悟與體證,星雲大師引證六祖惠能大師所開示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及太虛大師所強調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以確實引導佛弟子回歸佛陀的本懷。
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圓融性
人間佛教是近代以來在中國展開的一種佛教信仰與實踐的新形態,其關注人間,關注生活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向度,為傳統佛教開出新的發展方向,成為當今佛教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佛光山作為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教團,其遵從「佛說的」、「人要的」原則,不忘初心,深入世間,打通入世與出世之間的鴻溝,在亞洲及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要的影 響。從星雲大師的思想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看,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為不同地域與種族的人們所接受,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和傳播,同星雲大師弘法過程中的圓融方法與境界是密不可分的。這條圓融原則既有教義上的根據,也有實踐上的創新和應用。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情」觀念發微
當前人類似乎面臨著「無情」困境,許多學者開始轉向「情」的研究。「情」是有情眾生的基本特徵,傳統佛教的超越境界存在去「情」現象,人間佛教卻提倡要重視人的情感、珍惜世間的親情和愛情,這通常成為人們判定人間佛教世俗化的一個重要根據。考察星雲大師「情」觀念的內涵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考察其實踐則可以挖掘他為人間佛教的發展所貢獻的具體思想價值。本文通過對大師「情」觀念內涵及實踐的研究發現:重視世俗之情是中道生活的必然取向;情的轉化、昇華是菩薩道的必然要求;「情」觀念的實踐是人間佛教的活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