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人間佛教信仰系列——佛教三寶節」首場主題論壇「佛何須沐浴:是神人還是哲人」,5月20日於佛館大覺堂盛大登場,此系列活動由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主辦,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與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教授主講、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主持,從精彩的提問與論談中,帶領與會大眾近1500人聆聽一場行者與學者的智慧分享。 書寫佛傳 還佛陀本來面貌 為歡慶佛誕節,此次論壇以星雲大師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一書作為主要與談內容,共同探討佛陀的身分定位及對人間佛教傳播的影響力。如常法師首先從19世紀考古學家及21世紀尼泊爾考古群的史料中,說明佛陀故鄉的遺址確實存在的事實,並向萬教授提問.....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影片,敬獻星雲大師。影片中顯現佛光山人間佛教回傳印度,振興印度佛教,落實本土化的菩提種子,正在不斷成長茁壯當中。6月1日第四堂課「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講、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主持,歡迎收看。 課程影片 https://youtu.be/AWW8k3xQrA4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5月1日在線上播出的第三堂課:「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由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教授主持,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邱永輝教授主講。 中國從唐代開始,就有佛教回傳印度的紀錄,但這些回傳還不夠圓熟。邱永輝說明,星雲.....
〈台灣佛教新史〉之二十——日本殖民時期佛教教育: 臨濟宗妙心寺派(上)
日本佛教各宗在台灣殖民初期(1896-1915)所興辦的教育事業,並非針對台籍僧侶、齋友,很大一部分是對殖民「國(日)語」政策的助成,直到1915 年「西來庵事件」之後,總督府啟動全台宗教調查,與本島佛教具有歷史淵源的禪宗系統臨濟宗與曹洞宗,幾乎在同時投入興辦教導台籍僧侶、齋友的正式機構,其中的緣由,乃1916 年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台布教總監長谷慈圓(1880-1918)向日本本山提出〈鎮南學寮設立申請書〉所具陳的六條理由之一。
英文線上研修 大般若經中明瞭「如」
是讓人懂,不是傳授教義,而是因材施教,考量學生的狀況、需要及價值觀。教師要自己先感到教學內容有趣,才能傳授給學生,這點對弘法者尤其重要。 院長妙凡法師更於課程第一天和圓滿日,以菩提心、慈悲心及般若3個學佛的重要元素,勉勵大家在教授引導下沉澱、思考、再出發;並鼓勵大家透過上課、開示與他人分享,加深記憶並帶動僧團成為學習型組織。 課程最後由學員分組報告研究成果及心得。妙藏法師分享,教授以「貓追尾巴」的譬喻,提醒學員如實看見真相,以觀照實相修行慢慢看清楚內心。找藉口不做該做的事,便是「魔」的現形。蘭卡斯特教授更讚歎佛光山徒眾在師父上人的教育下,理事圓融,善於將經文與平日的弘法經驗融合,在生活中實踐佛.....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圖說:開幕大合照。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人間社記者 顏峻、黃凱 上海報導 圖說: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上海大學音樂學院狄其安教授。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左起:上海文學院院長張勇安、佛教在線總幹事安虎生。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王志遠。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開幕式貴賓。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
首屆「人間佛教管理文化」 線上課程開學典禮
圖說:「人間佛教管理文化」線上課程開學典禮大合照。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人間社 陳肯香 香港報導 圖說:廣東阿康健康集團董事長王李玨先生。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圖說: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杜保瑞教授。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圖說: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先生。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首屆.....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中心的考察》,通過梳理太虛、法航、星雲三位大師關於人間佛教「菩薩道」的修持方法與次第問題,認為構建法理充分、階次分明、行之有效的人間佛教修持方法,對於人間佛教的落實與推進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溫金玉教授發表的論文為《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叢林制度》為中心》。他通過對佛光山人間佛教制度的研究,認為星雲大師既不違傳統佛制,又能順應時代形式的變遷轉換,形成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光山清規」,實際上打通了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戒學之間的壁壘。 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李廣良教授發表的論文為《「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他通過般若學的理論對星雲大師人間.....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九——殖民時期佛教文教事業之二: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所辦期刊(下)
1915 年爆發了與民間宗教有關的「西來庵事件」,日本統治者驚覺此一事件與宗教信仰不可分,謂曰:「對於本島人之本島固有之宗教,在宗教信念的深厚,實出意料之外,不僅關乎社會福利公安甚大,往往奸黠之徒乘之利用其迷信,是否是統治上不能忽視的呢?故體認此調查時勢,說明適當的措施是必要的。」1 這是台灣宗教調查政策的緣起,其中,總督府社寺課課長丸井圭治郎在1919年3 月完成的《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最為人所熟悉。
長鏡頭下的師父
人間佛教的變與不變
總體上看,中國佛教歷史進程的基本脈絡呈現出三期連動的走向,從西漢到隋唐,在長達一千年的過程中,歷史的主脈是引進、消化、吸收印度佛教,不但播下佛法的種子,而且完成了本土化轉型,實現了理論扎根與實踐的拓展,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弘揚的歷史進程中,形成文化型與學術型佛教的高度繁榮。 促成這一歷史主脈形成的核心因素是域外僧人的入華傳教、中國僧人的西行求法、中外僧人的合作譯經、大批僧俗學人的踴躍譯經講經,以及信眾的寫經、抄經、印經、刻經、唱經、誦經、供經等,以及在此基礎上主要由高僧大德完成的理論辨析、理論建構、理論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