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二、佛陀的人間生活
說起佛陀,他的一生可以說多采多姿。身為王子的悉達多,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的科學、「四吠陀」的哲學。在王宮裡的生活,想要什麼都能擁有,甚至即將繼位國王,可以用政治的權力來治理國家社會。但這時候,他卻觀照到人生社會種種的無常現象,如:生老病死的逼迫,種姓制度的不平、社會階級差距的森嚴,甚至貧富貴賤的懸殊、權力地位的壓迫、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等等,這些現象,都讓他對生命的存在感到困惑和不解。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人類宗教文明的交流互鑑—比較宗教學的視角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佛教走出山林、融入都市和走向世界的弘法典範,在佛教弘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從比較宗教學的角度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藉現代科學技術和當代資訊技術進行弘法,形成了有別於其他世界宗教的較為獨特的宗教文化傳播模式。它與時俱進,卻又不故步自封,而是與其他宗教和諧共生,為世界宗教文明的和合圓融和交流互鑑提供了範例,也為佛教中國化提供了參考。
《生活唯識》第五講:唯識的科學性
我不斷強調「唯識」是「兼具科學、哲學、宗教三要素的普遍思想」。首先就科學來談。 科學到底是什麽? 科學的英文是「science」, 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識),原意是系統化的知識,演變成現在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問之意。換個角度説,科學基本分為「是什麽」和「為什麽」兩個問題,可定義為「以一切存在為對象進行觀察、思考的人類活動」。按此定義,可以說「唯識」具有科學性的一面,因為「唯識」把存在全體叫做「一切法」(諸法),以一切法為對象進行觀察、思考。如果把科學定義為「分析某個對象並追究其構成要素的人類活動」,阿毘達磨恰恰相符。「阿毘達磨」是梵語「abhi-dharma」的音譯。「dharnma」為「存在」,「abhi」是「分析」之意,阿毘達磨就是「分析存在」,同樣也和科學精神相通。
人間佛教與南亞、東南亞佛教
科學與佛學的交會
跨種族宗教對談平等觀 台印性別平等促進研討會參訪團來山交流
際學術合作、佛教對台灣社會的正面影響等議題。參訪團由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林明傑教授率領,同行有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趙永祥助理教授、印度尼赫魯大學德里女性研究中心Sinha Roy助理教授、印度國立刑事科學大學法學院院長Pokhariyal教授、印度清奈市馬德拉斯大學法律與犯罪學Subramanian教授,及心理學學者、社工系學者、台灣性別教育學者等17位專家學者與會,多數為非佛教徒。 妙凡法師首先致歡迎詞,並介紹人間佛教的「平等」不是一個口號,它已經落實在佛光山各個層面,例如:在性別平等方面,早課及齋堂的位置男女眾分東西單,平起平座;為了提升比丘尼的地位,安排許多重要職位由比丘尼擔任等。在師徒.....
人間佛教的修行 ——以星雲大師「四給」思想為核心的探討
人間佛教經過百餘年的構建和實踐,已經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形態,這一點已經成為學界和教界的共識。但是,對於人間佛教修行觀及其修行實踐的批判仍舊不絕於耳。本文以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思想為核心,認為,四給是一個邏輯起點即其實踐起點(信心),既注重當下(歡喜)又指向未來(希望),以與般若相應的方便貫穿其中的嚴密框架。這個框架以「給人」為導向,把修行置於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並因此認為,人間佛教的修行並不排除自修和共修,甚至說還相當重視共修的意義和修行方式,但是在此基礎之上,人間佛教更加注重眾中的修行,更加注重在眾中、在結緣中、在服務中檢驗自修和共修的成果,努力打破「把方法當成清靜之所」,從而超脫出「自己腦袋創造出的修行的那個境界」,因此提倡各種社會運動,社會活動也在此意義上而具有了修行的價值。
因何而起?如何相續?——佛光山人間佛教海外傳播研究
星雲大師自二十世紀七年代有了弘揚佛法於全球的想法,隨後付實施,由一開始的隨順因緣到後來的逐步規劃,到目前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在世界佛教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進入十一世紀後,星雲大師在繼續強調佛光山人間佛教「國際化」品格的同時,大力提倡「本土化」,為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海外真正扎根繁盛作出的原則指導。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優勢在於其「中國化」,因此如何處理「本土化」與「中國化」的關係十分關鍵。同時,「世俗化」與「再神化」也是佛光山人間佛教海外傳播長久發展所要處理好的一對關係。
人間佛教與佛教在人間
行佛在人間—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述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