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聘任陳登翔博士為人間佛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教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質性研究方法,近年關注佛光山的相關研究,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目前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訪問學人,也是該所「南臺灣區域社會」「多元宗教與社會」研究小組成員之一。去年底以本院博士後研究員的身分通過期中考核,其研究表現、教學經驗和學術行政能力均獲本院學術委員會嘉許,且研究方向符合佛光山的發展所需。期藉由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宗教社會學視角,梳理人間佛教在歐洲的發展歷程,為漢傳佛教研究的國際化和跨領域研究,推進新的里程碑,從學者的視角一同見證星雲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之心願,特此恭賀。 佛光山拓展歐洲弘法已逾三十年,.....
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人間佛教與未來時代
暨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議題包括心理學、管理學、宗教學與現代科技等面向。邀請來自英、美、澳洲、印度、荷蘭、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及兩岸三地近50位學者專家發表論文,從多元視角探討佛教如何契合當代社會人心的需要,面對未來時代的挑戰。 星雲大師曾說過,「佛教不只講過去,更重視現在與未來。」面對後疫情時代與人工智能世代,人間佛教如何以八萬四千法門的智慧與時俱進,引領現代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淨化內心,是這個世代急切需要面對及解決的問題。 座談會共分六場議程,分別以中、英文場次帶領大眾逐一探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佛教與心理療癒的對話與合作、人間佛教與人工智慧的應.....
觀音與海洋——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傳入中土之後,歷經本土化及於各朝新舊文化元素重新建構中所形塑的觀音信仰內涵與形象變遷,至今已有不少研究涉及,詳細可參考拙著《觀音與海: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茲不贅述。由於個人長時間關注明代佛教與社會文化交涉的世俗化議題,故對於觀音信仰如何與明代各時期的社會文化新舊元素之解構、重構等進行有機的文化融和,深感興趣。但本書並不著意對明代觀音信仰從事全面性探討,亦非個人能力所及。而是希望立足於東南沿海地區,較具體而翔實的觀察在長達兩三百年的明代歲月中,觀音信仰如何與東南沿海的文化,亦即如何藉助沿海的人事物與之互動交融而產生內涵與形象上的轉變,依此詮釋觀音與海洋的某種關係。箇中非常複雜而多元的演變過程之究明雖屬不易,但或許是理解觀音信仰在地化與信俗化的切入點之一。
理想與實現 ──從近代太虛的佛教教育理想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星雲大師所領導的佛光山人間佛教運動,其中一項重要的弘法方式即是以教育培養人才。對於佛光山幾十年所創辦的各類教育事業及其與佛教之間的關係還有許多值得去研究的課題。這裡我想從近代人間佛教史的發展,特別是太虛大師所引領的佛教教育理想為例,來觀察佛光山的教育實踐。實際上,如果我們對近代太虛為代表的中國人間佛教運動有一定瞭解的話,不難發現,太虛時代所宣導的許多人間佛教理念在當時還只是一個理想,而到了現代台灣人間佛教事業的蓬勃發展中,大都成為了現實。從當年太虛辛苦創辦各類佛教教育事業,到現在佛光山所完成的教育偉績,可以說,人間佛教的佛教教育從單一的傳統性佛學院,已經發展成為多元的,具有現代大學意義的佛學教育體系。
《歸元鏡》的現代意義
由明代僧人智達法師所作的《歸元鏡》,全名《異方便淨土傳燈歸元鏡三祖實錄》,以戲曲型式鋪排勸人修習淨土法門的情節,內容主要描寫東晉廬山慧遠、五代永明延壽、明代雲棲袾宏三位淨土宗祖師的事蹟。
「佛光新戒條」與戒律的現代化轉型
戒律學作為佛教三學之一,具有重要地位,是定學、慧學的基礎。戒律「止惡揚善」的基本精神很少改變,戒律的具體條文卻隨著社會發展、時空變化而不斷調整。星雲大師提出以「十要」「十不要」為條目的「佛光新戒條」,既是對現實因緣的應對,也是大師對戒律長期思考和實踐的創造性成果。新戒條體現了佛陀制定戒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原則,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規則和需要,符合漢傳佛教進一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形勢和要求。「佛光新戒條」是對戒律規範的系統革新,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為戒律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範例,為佛教走向更廣泛的空間、更多元的文化、更豐富的人群,提供了規範、依據和動力。
「契理契機」概念的現當代流變
在現當代佛教論述當中,「契理契機」是頻繁出現的一個概念,甚至被視為佛教的基本原則。民國佛教傳統派中堅人物印光、圓瑛和革新派代表太虛,以及印順、星雲、趙樸初、傳印,乃至中國佛教協會等,都使用這一概念。採取基於詞彙的概念史方法,考察「契理契機」這一概念在現當代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中的不同詮釋,探討其意涵、側重和詮釋策略之差異,研究表明,「契理契機」的內涵和外延隨著時代變遷在不斷調整,相關詮釋日趨多元,整體上更側重「契機」面向,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最終成為其他界別也使用的普遍概念。
佛光西來學校菩提學子座談 以佛法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種呼吸模式如何反映不同的心境或情緒。隨後,他幽默地問:「大家覺得自己精通呼吸了嗎?」並藉此引導學子們理解禪修靜坐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靜坐觀察和調整自己的思緒。 菩提學子鍾逸晴則提問:「在多元的社會中,每天接收到大量資訊,該如何處理侵入性思維 (intrusive thoughts)?」妙光法師以「最好的朋友送了一個巨大熊玩偶」為例,說明當下的喜悅可能會隨之帶來困擾,鼓勵學子分享自己的應對方法。藉此啟發他們運用創意轉念,認識到雖然無法改變外在環境,但可以透過選擇接收的資訊來保持內心的平衡與正念。 菩提學子Alice Wang 問道:「在美國以基督教為主流的社會中,當面對不同信仰時,.....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亞洲非常普遍,又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對於觀音信仰發展的過程,李利安表示,中國信仰有漢傳、藏傳與民間信仰三個體系,其中漢傳屬於大乘顯教,藏傳屬大乘密教,而民間觀音信仰由於突破經典的範疇,所以形成各種多元的信仰型態,其特徵包括「四非」:如非正統、非官方、非菁英、非僧團;還有「四無」:無理論、無超越、無組織、無文化界限等等,所以也呈現了一定的異端性。 另外,李利安也扼要地說明了中國漢傳觀音信仰傳播的五個階段,漢魏西晉是初傳期,顯著特徵是觀音菩薩名稱的傳入;東晉南北朝到隋代則為興盛期,如造像、禮拜、供養、持咒等修持已日益流行;隋代到宋代是普及期,有大量觀音類經典被譯傳,內在理論體系最終完善;到了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