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一)
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學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部採用線上方式召開。會議以「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為核心主旨議題,分設「《星雲大師全集》解讀與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佛光山宗史研究」「近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人間佛教與生態環保研究」「人間佛教社會思想研究」六個分議題。 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會議開幕式,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志剛,山東大學哲學與發展學院教授傅有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關係教授徐以驊,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業露華,上.....
第三章 從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到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漢傳佛教六百年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
星雲大師佛教文藝創作觀三題
星雲大師主張以文教弘揚人間佛教思想,他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流傳海內外,受眾面廣,影響力大。這些作品是星雲大師創作活動的成果,也是他思想的重要載體。對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觀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及佛教文學的發展有更好的了解。我們嘗試從中國古代文論選取三對範疇,從它們入手,對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一些基本觀念進行探討。情和志討論文章的發生是出於抒發個人情感還是關懷社會家國的問題,星雲大師主張情志交融,二者有相互溝通的地方,可以互相促進。言和意涉及語言本身和所表達的意思的關係,星雲大師看重語言的表達能力,但也認為語言有局限性,有一些比較高深的內容是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文和質探討文章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星雲大師對「質」的重要性更為強調,但也注意到文章形式、修辭這些文學性的一面,認為文章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管窺初期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以「戒定慧」三學為中心
本文是「初期佛教的戒定慧思想」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思想」兩相對讀的初步研究。透過解讀阿含經中精簡扼要的文意,並歸納分析經論義理之後,確實可以發現在初期佛教思想中,早已蘊含著類同於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觀念,而這也就顯示了從初期佛教發展到人間佛教思想的「延續性」意義。此外,同樣的,通過「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思想,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發掘初期佛教義理思想與大乘人間性之間的關係性線索。
原始佛教的三大核心價值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佛教社會思想的新貢獻
本文借助巴利原文、漢譯以及新譯之間的對勘,對《阿含經》等原始佛教經典進行深入的義理辯證及現代詮釋,闡明原始佛教佛陀教法的根本宗旨是要合理解決人類福德生活的問題,體現了為人類探求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的辯證統一,即佛教在世界觀問題上介於天道、人道之間而以人道作為中心的價值方向,在人生觀問題上介於現實人生、生前死後之間而以現實人生作為本位的價值方向,以及在社會觀問題上介於個人修持、社會參與之間而高度重視社會參與及社會淨化的價值方向,展現了以佛陀教法思想為基礎的佛教思想文化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價值標準。這也正是當代人間佛教應該繼續宣導和努力的建設目標。而星雲大師在推動人間佛教方面可謂不遺餘力,筆者將通過深度解讀星雲大師晚近論定作品《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突顯此書的價值思想與《雜阿含經》及原始佛教相關價值思想的血脈關聯,因此可視為人間佛教思想理念及其三大基本價值方向的現代版。
「三好、四給」:佛教神聖與人間需要—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神聖思想研究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具有宏大神聖性和極具深意的人間性、教育性以及文化性,尤其是星雲大師「三好、四給」的佛教思想,真正將「佛說的」佛法教義回歸到「人要的」世間,圓滿人生的需要。本文基於佛教經典有關「神聖」的論述,整合佛說「三好」與人要的「四給」作為人間佛教神聖性建設的基本研究路徑,在滿足人間生活各種需要的同時呈現人間佛教的神聖性,進而梳理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如何聯通個人與社會、社會與佛教、佛教與人間、人間與神聖等關聯,以「四給」的神聖體現,融合「三好」之神聖實踐,最終呈現人間佛教神聖信仰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路徑,建立神聖性與人間性的橋梁。
【勇敢面對現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第三階段】
線上閱讀 【勇敢面對現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第三階段】 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透過人間佛教思想史發展的三個階段,為人間佛教的「後現代性」指出四大發展方向。 影片點閱:https://youtu.be/FyMGUd4z8mM 全文詳閱:https://lurl.cc/8XX4ak 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透過人間佛教思想史發展的三個階段,為人間佛教的「後現代性」指出四大發展方向。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學者齊聚祖庭分享碩果
生、文化教育、慈善事業、培養人才等諸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其實踐特點、理論特色等方面值得大家認真探討。 妙士法師轉達大師雖未能親到現場,心裏一直惦記學者們,致電關心大家的衣食住行,從細節處就能看出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體現,並將其歸納成三個結論,即宗教要和諧、社會要和諧、人我要和諧,作為弟子們,要努力將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於人間。 「人間佛教是融合的、歡喜的、幸福的;讓我們在悠悠歲月的人生裏,就像是在美麗的花園自由自在地散步。」妙凡法師則轉達大師對大家的關心,並感謝眾位學者,透過大家的筆,為人間佛教的思想留下重要歷史,在人間留下美好的善緣。 宜興市統戰部副部長、宗教局局長王立明表示,宜興佛教文化源遠.....
《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第三刷出版 促進國際弘法
今已流通逾萬本,2023年第三刷即將推出,期再掀人間佛教中英詞彙學習熱潮,進一步促進國際弘法。 《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編纂緣起,是為了統一龐大人間佛教辭藻的中英翻譯,並且能透過資源共享,有效地傳播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從1990年起,時任執行長覺門法師及已故的滿和法師,便積極彙編佛光山國際弘法數十餘年的常用辭彙。近年來,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首席英文翻譯、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結合其國際中心英譯團隊、佛光山叢林學院英文班師生及佛光山全球外語翻譯人才,將與日俱增的詞彙,結集成《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一書。 《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2018年問世時,許多讀者將它當作佛學英語教材;截至第三刷.....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化」是宗教得以傳播的必由之路。而重視教育和性別平等,是印度佛教團體的本土特色。因此人間佛教在印度的本土化,要從文教弘法,普及知識著手。在實際運作上,要能說印度本土語言,用以溝通及翻譯大師作品,傳播人間佛教思想,招收信徒。還要習慣當地炎熱氣候及遲到習性,做事耐心,並能跟印度各宗教教派尋求共融發展之道。 邱教授分析印度是佛陀故鄉,蘊含信徒對佛教聖地的意義、情感、經驗、歷史、重建、復興的使命。人間佛教回傳印度,提高了佛教的世界格局,促進中印兩國關係,解決現代人類文明困境,為建設人類新文明提供啟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不只是國際化進程脈絡的一環,更彰顯普世精神中的佛陀本懷。邱教授總結說:「人間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