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17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計劃內部工作坊
文獻和研究計劃內部工作坊 總述: 佛教研究中心於2017年2月11-14日假日本花園大學,與國際禪學研究所合辦「近世東亞佛教文獻和研究」總計畫內部工作坊,發表前半期研究成果,其中野口敬善教授發表「明末清代仏教の語録・著述とその法系」。 梅謙立教授發表「明清耶穌會和佛教互動的研究文獻收集和研究成果報告」首先介紹了關於許大受背景的三件新史料,接著談明清時期的佛教與天主教在方法與目標上對“受齋”修道持不同觀點的爭論。 金程宇教授發表的「稀見明清僧集文獻及其價值」介紹和發掘稀見明清佛教文獻的版本及其價值,期望能夠為學界開發新的議題與解讀。 林鎮國發表「從明末到江戶的《觀所緣緣論》詮釋:真界、智旭、基辨.....
「功在當代,利在 千秋」的一項佛教事業。 三、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一座璀璨奪目的燈塔 對於「人間佛教」,可以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也可以從廣義 的角度來認識。如果從廣義的角度討論人間佛教,那麼清代以來的 居士佛學復興思潮,六祖惠能大師的南宗禪法運動,漢傳佛教淵源 深厚的人文主義思想傳統,歷史上以菩薩為中心角色的大乘佛教, 乃至釋迦牟尼倡導的早期佛法,都可以視為是人間佛教的不同面 向。如果從狹義的角度討論人間佛教,則人間佛教就是指現當代人 間佛教──十九世紀中晚期在中國社會孕育,二十世紀初期從漢傳 佛教噴湧而出,二十世紀下半期乃至二十一世紀成功走向世界、拓 展全球的佛教革新.....
〈台灣佛教新史〉之七——清代改明鄭園邸為官寺及其倡建人物
清代寺廟分官寺、民廟與會館三類,官方審定通過後准予建設,清代治台初期最有名的三座官建寺院皆與鄭氏三代政權有關,依創建時間序分別為法華寺(原明末遺臣李茂春宅)、大天后宮(原寧靖王朱術桂宅邸)、海會寺(原鄭經北園別館)。 這三座原為官宦宅邸而被改為寺院,自然與鄭氏政權息息相關,清廷為消彌臺民懷思前朝之治理,特於治台初期將這三座宅邸改為道場。有清一代由官方主導建寺者多不勝數。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五——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三)
本節來談談台南開元寺派崛起的經過。台南海會寺(即今開元寺)建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是在北園別館基礎上修建的「官寺」之一。 從最初延聘泉州僧志中禪師及其弟子起,開元寺傳承迄今不輟。但是,約在乾隆末年、嘉慶初年時,其法派卻從最初的曹洞宗轉為臨濟宗,可見其法派並沒有一貫。日本殖民統治之初,其門下僧侶到鼓山湧泉寺受戒,雖也受法臨濟,但與清代之臨濟宗派屬不同支系。
心不念而佛不作,佛不稱而心不顯—續法《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對「是心作佛」的修持詮釋
續法為清代華嚴宗的中興教主,他有關念佛思想之著述甚多,其中《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為歷代註疏《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篇幅最長的著作,其重要性在於以華嚴思想詮釋彌陀念佛法門。續法以華嚴思想闡述彌陀淨土法門,尤其以華嚴思想貫攝持名念佛要義,並以華嚴五教判來判攝念佛法門通於「終、頓、圓」三教。本文主要討論續法在《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開首的〈疏〉文所言「是心作佛,心不念而佛不作;即佛顯心,佛不稱而心不顯」,以及此〈疏〉文之下的〈鈔〉文,作出詮釋。研究顯示,續法對於「是心作佛」的修持詮釋,乃以「持名念佛」為下手處,進而體證念佛三昧。華嚴思想的屬性,屬於如來藏的佛性系統,因而,續法亦強調「若欲作佛,須當念心」,以及「若欲顯心,須當念佛」的方法,作為詮釋進路,勸誡眾生念佛,不斷行持。可見,續法以華嚴「理體」、「事修」二者無間的圓融思想,來詮解彌陀法門。
心不念而佛不作,佛不稱而心不顯——續法《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對「是心作佛」的修持詮釋
續法為清代華嚴宗的中興教主,他有關念佛思想之著述甚多,其中《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為歷代註疏《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篇幅最長的著作,其重要性在於以華嚴思想詮釋彌陀念佛法門。續法以華嚴思想闡述彌陀淨土法門,尤其以華嚴思想貫攝持名念佛要義,並以華嚴五教判來判攝念佛法門通於「終、頓、圓」三教。本文主要討論續法在《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開首的〈疏〉文所言「是心作佛,心不念而佛不作;即佛顯心,佛不稱而心不顯」,以及此〈疏〉文之下的〈鈔〉文,作出詮釋。研究顯示,續法對於「是心作佛」的修持詮釋,乃以「持名念佛」為下手處,進而體證念佛三昧。華嚴思想的屬性,屬於如來藏的佛性系統,因而,續法亦強調「若欲作佛,須當念心」,以及「若欲顯心,須當念佛」的方法,作為詮釋進路,勸誡眾生念佛,不斷行持。可見,續法以華嚴「理體」、「事修」二者無間的圓融思想,來詮解彌陀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