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編藏與佛經翻譯──從一個研究案例說起
離開美國去香港,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教書,不在中文系,也不在英文系,卻是在翻譯系。在所教各課中,有一門翻譯史。概論之後,我一定專講幾堂佛經翻譯,有兩個人更是我非常佩服而虔心講授的:一是姚秦時的鳩摩羅什,一是初唐的玄奘大師。都是從譯者與譯經的角度切入的。羅什所譯文字典麗,讓我時常想起之前陸機的文賦與之後劉勰的文心雕龍。其華美蘊藉使繁複顯出了層次,穠麗表達了豐實。咀嚼之際,齒頰留香。玄奘大師我最初的認識,自然是來自西遊記。
主題演說之一:人很重要
實在說,你們都是高人,我只有拜讀你們大作的份,不敢和各位講說些什麼。不過,剛才聽到程恭讓教授介紹,現場有來自那麼多地方、那麼多學校的名師學者,我覺得我是應該對本次會議盡一份心,對「人間佛教理論實踐」表達一點意見。 我想,不用說的,佛教是以佛為中心;佛是人,不是神。我們非常慶幸,佛教的教主是人,不是神,他不會呼風喚雨、不會撒豆成兵,也沒有什麼奇異招術,他在世間上傳教的時候,只想傳播真理。
星雲大師佛教文藝創作觀三題
星雲大師主張以文教弘揚人間佛教思想,他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流傳海內外,受眾面廣,影響力大。這些作品是星雲大師創作活動的成果,也是他思想的重要載體。對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觀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及佛教文學的發展有更好的了解。我們嘗試從中國古代文論選取三對範疇,從它們入手,對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一些基本觀念進行探討。情和志討論文章的發生是出於抒發個人情感還是關懷社會家國的問題,星雲大師主張情志交融,二者有相互溝通的地方,可以互相促進。言和意涉及語言本身和所表達的意思的關係,星雲大師看重語言的表達能力,但也認為語言有局限性,有一些比較高深的內容是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文和質探討文章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星雲大師對「質」的重要性更為強調,但也注意到文章形式、修辭這些文學性的一面,認為文章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大足寶頂山石刻藝術研究
大足石刻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文明成果,作為佛教造像石窟,在表達自身的宗教教義的同時,又暗含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藝術作品的表現上,引入了諸多世俗生活元素,就造像本身而言,其「人間性」主要表現在創作題材及藝術風格的世俗化。而從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來看,不僅是佛教文化對於中國社會文化的渗入,同樣也是其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融和,對於「人間性」的追求,使得大足石刻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文化魅力。
風險社會視角下佛教信仰共同體的行動機制—以佛光山人間佛教為例
研究以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為例,討論了風險社會與佛教信仰共同體的風險回應機制。人間佛教信仰共同體的不同風險回應機制,從不同側面反饋出星雲大師的風險應對思想與實踐,其本質是人間佛教信仰共同體與佛典正信融合後之現代性的人間佛教觀念。佛教信仰共同體的風險回應機制,不僅關涉到人間佛教與現代社會的緊密連繋,更關涉到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問題,以及人間佛教與心態秩序的內在關聯。佛性與信仰的淨化昇華即為人間佛教神聖性,其依託於佛法經典,表達於共業共修與社會實踐,落腳於踐行三好運動。人間佛教的風險回應機制,則是其中應對現代性後果與達成神聖性目標的重要保障機制。
星雲大師「文字般若」的哲理性與文學性——以《往事百語》為中心
「人間性」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基本特徵,而以文字般若弘揚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以文弘法」理念與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因而在字裡行透露出大師的宗教人格與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格。其中,將大師一生事蹟以一句話引出的《往事百語》,作為人間性的文字般若,全書濃縮了大師的人生智慧和人間佛教思想,作品在邏輯性、生活化與超越性的敘中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在文字表達、書寫策略和情感表現等方面表現突出,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從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的角度,運用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研究方法來把握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色,希望能對大師以弘法理念作出全面、貼切、深刻的解讀,力求了解大師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並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鑑。
制度建設與人間佛教信仰方式——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制度理論為中心
人間佛教的制度建設涉及到佛教組織的建構模式、信仰表達模式、團契模式、身分及信仰群體的認同方式,同時也決定了佛教文化的信仰表達、人際互動、團體認同、人群信任……等層面的社會化建構路徑。人間佛教「星雲模式」即是基於佛教傳統,同時也創新了傳統佛教制度,設置佛光會這一現代法人制度為人間佛教模式提供強大動力,使得叢林制度與功能在教團與社團的互動中得到了最好的延伸,既能保證僧團制度的有效性與神聖性,又最大可能的確保其有效性與神聖性,因此被諸多學者定位為「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必將成為一代風範」,也成為中華文化、社會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
人間佛教國際譯經特色研究
星雲大師非常重視經典國際傳譯,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以多種語言翻譯了星雲大師全球弘法著述及諸多佛典。中心秉持國際弘法、普度眾生的理念,翻譯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經典,使僧信簡明易懂地理解佛教真諦。作為流傳千年的智慧經典和修行指要,《金剛經》備受關注,十八世紀下半葉至今,英譯版本多達十數種,而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完成的英譯本,對佛教國際化意義重大。本文選擇《金剛經》英譯本中有代表性的畢爾譯本、萬佛聖城譯本與佛光山新譯本進行對照,選取「法會因由」情境翻譯、關鍵詞翻譯和品目標題翻譯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文本內涵表達、語言運用特色、翻譯語義取捨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佛光山譯本特色。最終認為佛光山譯本秉承人間佛教教善巧方便的智慧,契合本經「不住於相」的主旨,形成了平實、隨順、靈活的語言特徵,可謂全球化時代佛教國際傳播譯介的典範。
內在超越與完全他者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質及其他
隨著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西方現代化模式將在全球複製的樂觀主義理念破滅,代之而起的是對現代化全球發展的不均衡性、異質性的研究和多元現代性的模式的建構。多元現代性的支持者們又紛紛回到軸心文明尋求資源。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回歸佛陀的本懷,關懷人間,關懷內在,並在現代性精神的視野下重新闡釋自己的超越性面向,即從佛陀實體化、神化的超越維度轉向現代人自我解脫、自我提升、自我淨化的超越維度;並在此詮釋下,重新建構內在―人間與超越互動的理論實踐模式,即眾生的解脫是在其不斷的自我覺悟與持續的度眾實踐中即此實踐過程而實現的。在此過程中,依據人人都有佛性,遵循佛陀三法印、緣起、因果等教導,自覺自己的本來面目(清淨佛性)保證了隨機度眾具有神聖性而不流於庸俗化、世俗化;而隨機度眾、不捨一切法的修行則是眾生獲得究極解脫的必備且唯一資糧。 在論文的最後,筆者表達了對於內在超越作為解脫、超越的唯一模式的隱憂。
「寺若成,國即清」 —天台宗與「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雖然是當代中國佛教的一種重要模式,但它並非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其深厚的中國佛教史根基,比如隋代成立的天台宗就有著豐富的「人間佛教」思想資源。首先,天台宗祖庭國清寺的寺名就有「寺若成,國即清」的寓意,這個寓意就非常形象地表達了佛教的「人間關懷」功能,即佛教是有利於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另外,針對很多人認為「人間佛教」參與世間社會事務是缺乏宗教的神聖性,天台宗的「十界互具」思想則可以為「人間佛教」的神聖性提供堅實的佛學理論基礎。所謂「十界互具」,就是在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十界」中,每一界都具有其他九界之性,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具有佛性,佛具有人性」,就是它的一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