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宗密以後の華厳宗
華厳宗の法系は宋代に意図的に作られたものと思われるが、第三祖法蔵、第四祖澄観、第五祖宗密までの華厳宗の系統とその思想については、澄観、宗密が多くの著作を残しているため、研究が進んでいるが、宗密以後の華厳宗についてはほとんど研究されていないといってよい。宋代の長水子や晋水浄源(一〇一一〜一〇八八)については,多少研究もされているが、宋代の華厳学の本格的な研究はこれからといえよう。宋代の華厳学は,唐代の華厳宗の研究のためにも,さらには明代以後近世における中国華厳宗史の研究のためにも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るものであり,今後の解明が期待される所以である。
從韓弁智造佛像看一佛二菩薩造像流傳背後的佛教「人間性」
自佛教從印度傳來,佛教造像也一傳入中國,以石窟為主要建造場所。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佛教造像的材料和載體也逐漸豐富和發展。韓弁智造佛像上清晰記載建造時間和發願的主人公,是研究唐代佛教造像以及一佛二菩薩造像的有力考證。研究表明,佛教誕生初期的印度已有「人間性」造像。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能工巧匠更是對「人間性」造像進行修改和發展,使其符合中國式審美,表現中國本土文化和信仰。
一部簡明通達的佛教百科全書——《佛光教科書》
一九九九年九月至二○○○年一月,我應臺灣清華大學之邀,自北京赴新竹,在該校中文系講學。其間曾承學術摯友──成功大學教授張高評先生相陪,至高雄拜訪佛光山文化院,並就唐代文學與佛學的關係作一次學術講演。我在講演中舉引了柳宗元的一段話。柳宗元是唐代一位頗有才情與眼光的文學家兼思想家,他能從文化融合的角度看待佛學與儒學,認為佛教教義「往往與《易》、《論語》合」,「不與孔子異道」,並批評韓愈所謂排佛,僅僅是一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送僧浩初序〉,《柳宗元集》卷二十五,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最近我通閱了星雲大師編著的十二冊《佛光教科書》,再次感到柳宗元「韞玉」說之可信。從《佛光教科書》中,確可體認佛教文化真乃石中所藏之寶玉。
唐代詩人佛寺結社的「人間性」—人間佛教的一種文化溯源
「結社」是中國古代社會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伴隨著唐代佛教文化興盛發展,詩人常於寺院結社,舉行社會文化活動。唐代詩人佛寺結社的類型大致涉及文學社、西方社、香火社、匡山社、東林社等社團,龍門寺、香山寺、慈恩寺、青龍寺、東林寺等是出現頻率較高的結社佛寺。唐代詩人熱衷於在寺院結社,體現了當時寺院開放性、服務性、藝術性的特質,表明寺院的「人間性」是佛教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然而當代一些寺院在建設發展中卻面臨「人間性」的喪失,出現社會屬性剝離、社會運行邊緣化等情況。面對這種困境,積極提倡「人間佛教」的佛光山,為現代寺院建設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佛光山揚州鑑真圖書館為個案,展示人間佛教寺院對中國古代佛教寺院「人間性」的繼承和發展,將「人間性」貫徹落實於寺院的管理建設中,是未來佛教發展應堅持的方向。
唐代長江上中游地區的民間佛教信仰研究
中國佛教與孝道—從唐代佛教論起
唐代佛教文學與俗曲—以敦煌寫本〈五更轉〉、〈十二時〉為中心
天臺宗是否為中國人最早建立的佛教宗派
一般以為天台宗是中國僧侶最早建立的宗派,但嚴格說來,天台宗一詞的提出始自湛然法師,距離智顗禪師已有百年之久了,所以天台宗是否是中國人最早建立的宗派實可再討 論。 在天台宗的燈統中,於唐代有所謂九祖說,這是由智顗至湛然為主;於宋代始出現十七祖說,這是由湛然至四明知禮為一系,此後,燈統說始告確定。然而,燈統說的提出實受禪宗燈統觀念的剌激所致,因為智顗禪師之時並未有建立宗派的觀念,也未指定傳法弟子,智顗之後,教門中衰,習天台者有漸漸流入南方禪門的情形,至荊溪湛然禪師之時,號稱中興天台教門,然此時南北教門並立,禪宗燈統之說甚為流行,湛然門下受此影響,由湛然往上溯,遂有所謂天台九祖之說,但湛然卒後,不久就碰上會昌法難,天台教門勢力為之中挫不振,直至宋代四明知禮之時,始復振天台之學,並與禪宗抗衡,因知禮之故,由知禮往上溯,天台十七祖說始告確立。 由天台燈統說的成立過程可知,天台之學雖創興於智顗禪師之時,但宗派的提出卻是到了荊溪湛然之時,而到了宋代之時,天台宗的地位始告穩定,由此看來,雖然智顗禪師活動時間早於賢首法藏及慈恩窺基,但要以此論證天台宗是中國人最先建立的宗派,實有待商榷。 由天台燈統說的成立過程也可得知,教門之興衰在於有無人才,天台教門若非在中唐有湛然禪師、在北宋初有四明知禮法師,則天台教門恐亦將如三論宗或慈恩宗般曇花一現,或則融入禪宗亦未可知。
悠遊天外與歌舞人間—從中秋玩月詩看唐代道教信仰
唐代《道僧格》及其復原之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