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闡發不生不滅義理之恒廣價值——略說人工智能 證諸法自性「空」
星雲大師對關乎佛教究竟的「空」義作了全面的闡發,融合了佛陀親說、初期大乘及漢傳義理。本文則不過是對「空」義能不斷接近而不能窮盡的詮釋,試圖點明世上一切都在變,具恆廣價值者唯有變這一「實相」,尤在當今世代。文中通過空義對世間諸法的肯定與對謬誤糾治的提示,修行就是化煩惱為菩提、以有明空、轉識成智三方面,證明星雲大師強調的諸法自性「空」。其結論以如今熱議的人工智能為例,力證人與人工智能皆自性「空」;並指出佛陀早已將古印度「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作為自性「空」的緣起解說,並且對這些外明都充分肯定,而這些正是現代科學認知的源頭之一,所以,現代科學知識也同樣可作為佛法的緣起解說。結論還提出:空義是超乎所謂確定性、不確定性之上的應變思惟。了悟空義才能恰當對待不可避免來臨的變化,並預防不測,因而能幫助人減少犯錯,甚至釀成災難的機率;「空」包含著未來無限的可能,了悟空義還可啟迪人們對宇宙與人的精神世界展開無窮的探索。
從《維摩經》不二思想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弘化
《維摩經》雖然在第九品才直名「入不二法門品」,其實全經串穿了「不二」思想,各品的差異只是體用、權理之別。此經先言權事,到第九品再以理體總歸,而後再以事用說明不二。楊曾文教授曾說:「推進佛教適應時代和社會而發展進步。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對『不二』作出有前提條件的解釋。」「二」是對立,若在弘法上面對「不二」首要解決的就是世間、出世間如何行道的問題。而當代推動人間佛教者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不但提出了「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空為樂,以眾為我」的不二思想,他更說「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去落實現實國土的身心淨化呢?」這是站在淨穢不二,此方即為淨土的立場,正與《維摩經》淨穢二土「不二」的思想相契。 因此當我們在分別高低,分別究竟不究竟的爭議時,大師因圓融無相,無分別執取,所以去除了外在的對立分別,以性空不二思想開擴了八宗兼弘的道場,以及各派相互融和的人間淨土。佛光山從來沒有八敬法的問題與爭議,這是大師以其不二思想於此世間以其「心淨」而讓「國土淨」;也因其成就眾生讓「國土淨」的同時,此方國土人民而得「心淨」的實例。
從人間佛教生死達觀析論「安樂死」之不當
現代人在面對自己的親人走向生命末期時,幾乎都不自覺地選擇以現代醫療的方式來對抗「死亡」,一味地施以不斷的救治,導致理想的「善終」有其現實上的困難。本文的主旨在於,從人間佛教生死達觀的立場與視野,析論「安樂死」之不當。首先引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中有關「生命不死」的解讀與詮釋,接著說明死亡的自然機制,然後從觀念與實務兩方面,剖析「安樂死」之不當。
平凡的不平凡:從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談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殘障者是否為其不幸負責—論人間佛教的殘障觀
「殘障者是否為其不幸負責」,這一問題既是對不幸與災難作出解釋的理論問題,也是關係到人們在生活中如何對待殘障現象、避免歧視殘障人士的現實問題。本文從這一問題出發,在第一部分聚焦「殘障」的界定問題,從原始佛教經典中的「殘障」相關論述出發,在忠實於文本觀點的同時進行梳理與建構,說明「殘障」概念的建構性、多元性及其與基礎教義之間的關聯;結合現代殘障模式,探究對於重新理解「殘障」群體的啟示,闡明一種既符合基礎教義又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的殘障觀。第二部分則探究「殘障」現象中關涉到的「責任」問題,剖析對殘障者的歧視信念的合理性與錯謬處,闡明「殘障者」與「非殘障者」各自的「責任」,基於非宗教人士也廣泛認可的緣起原則,從佛教護生精神出發,建構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的對「殘障」的積極詮釋和行動策略。
從世俗到淨土——星雲大師《維摩經》詮釋理路探究
星雲大師對《維摩經》的詮釋,是在「人生」、「群我」、「世界」等三個不同視角下依次展開。在「人生」視角下,大師的詮釋理路是:立足於世俗生活,提升世俗生活,最終將世俗淨化成為人間淨土。在「群我」視角下,大師的詮釋理路是:首先是從個體生命正確認識世俗世界的本質入手,進而指出通過前者對後者的供養結緣,最終在當下世俗世界中實現人間淨土,如此方能實現二者關係的和諧相處。在「世界」視角下,大師的詮釋理路是:把世俗生活視為人間淨土的前提,主張立足世俗生活,用佛法指導實踐,用實踐淨化世俗生活,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的目標。由此可見,在這三大視角下,大師對《維摩經》的詮釋均是遵循「從世俗到淨土」的理路。
人間佛教與宗教觀光的再定義――佛陀紀念館神聖與世俗的融合
佛陀紀念館自2011年開幕以來,已將「宗教場所」的定義現代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為基本理念之一。佛陀紀念館儘管被譽為台灣數一數二的觀光景點,依然不乏批評之聲,認為其看起來像商業化旅遊勝地。本文則藉由研究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宗教觀光」之定義,與其他現存的定義進行對比,探索佛陀紀念館如何體現人間佛教的宗教哲學、挑戰一般人對世俗與宗教場所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及其對重新定義現代朝聖之旅的貢獻。
聖詩學傳統的系統比較研究——以十六世紀歐洲「韻文詩篇」發展史為例
目前在波希米亞博物館收藏著1501 年出版的第一本捷克文聖詩,其中收錄了88 首詩。這也是自中世紀以來,首次打破拉丁聖詩傳統,以本地方言所編寫的基督教聖詩,堪稱為現代聖詩的肇端,該聖詩於1561 年擴增為744首。馬丁路德有一段廣為學者引用的名言:「上帝親自透過祂的話語﹝聖經﹞與祂的子民交談,祂的子民也以祈禱與歌唱回應祂J ,加爾文就把路德這段話裡的歌唱內容詮釋成舊約聖經裡的〈大衛詩篇) (David Psalter ),並且致力於吟唱完整「韻文詩篇」(英文: Metrical Psalters ’德文: der Reimpsalter ) 加爾文希望有生之年,的0 篇的整部大衛詩篇都能以韻文詩篇配上旋律吟唱。於是展開了精采豐富的歐洲各國「十六世紀韻文詩篇吟唱史」。
人間佛教經世的歷史跌宕與轉折
原始佛教如實體現人間佛教的真義,佛陀在人間成就佛道,發揮慈悲為懷的本色,實踐教化、救濟眾生等社會服務的終生職志。釋迦牟尼佛非神話之超人,而是存在過人世間的歷史人物,同樣面臨過生老病死苦的生命經驗。據文獻所記,佛陀約生於西元前五六○年,位於今日尼泊爾靠近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城藍毗尼園,名為喬達摩Gautama(氏族名號‧悉達多名字:夢想成真或達成目標)。釋迦牟尼(Shakyamuni),是指釋迦族的聖人,是對其美好人格的肯定與讚賞。然而隨著釋迦離世時日的久遠,種種的美化與神話因應而生,人間佛陀也逐漸增添眾多神能和超能的色彩,而西元一世紀自有佛像形塑以來,更促使人間佛陀的特質不斷蛻變成殿堂上為人膜拜祈求,並擁有無比超凡能力的超世間之佛。
神聖與世俗的相輔相成——人間佛教的幾個理論問題
本文認為:佛教的入世轉向,神聖和世俗的相輔相成,造就了當代人間佛教的興起。本文據此對人間佛教的以下幾個重要理論問題,即:(一)一闡提人皆有佛性;(二)平常心是道;(三)禪與生活;(四)內聖外王;(五)心與境,提出了自己較為系統的理論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