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星雲大師所講的人間佛教是廣義的人間佛教,而不是狹義的人間佛教,也不是學界所認為的當代中國佛教。所謂廣義的人間佛教是指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傳統的、根本佛教教理上來的人間佛教。大師說:「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因為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以人間為主。因此,教主本身就是人間佛陀,他所傳的就是人間佛教。
「至福」與 「圓滿」——「人間佛教」的跨宗教文化整合與歐洲「佛光會」的使命
在當今全球化加劇、跨宗教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現代性」面臨危機,其合法性不僅遭受質疑,且需要在一更大的全球文化視角下審視。職是之故,在當代處理東西方思想文化之整合,對中國思想傳統予以擴解之時,我們當有一新的思路與一更宏大開放的視野。對此,由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山「人間佛教」運動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值得我們作深度的理論反思。如果我們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定位不限於其對明清「經懺佛教」形態的反思,而更著眼於其對漢語佛教空間場域形態的突破,則在很大意義上講,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成功,乃是緣於其自覺或不自覺地展開了一有效的跨宗教文化整合,參與到全球文化的建設發展進程中。換言之,「國際化」是人間佛教的必然發展。即如星雲大師所說,「我們成立國際佛光會的目的,就是要將佛法落實在人間」。就此來看,相對於現代新儒學,佛光山「人間佛教」之思想建設自有其特別之考慮。
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圓融性
人間佛教是近代以來在中國展開的一種佛教信仰與實踐的新形態,其關注人間,關注生活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向度,為傳統佛教開出新的發展方向,成為當今佛教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佛光山作為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教團,其遵從「佛說的」、「人要的」原則,不忘初心,深入世間,打通入世與出世之間的鴻溝,在亞洲及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要的影 響。從星雲大師的思想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看,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為不同地域與種族的人們所接受,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和傳播,同星雲大師弘法過程中的圓融方法與境界是密不可分的。這條圓融原則既有教義上的根據,也有實踐上的創新和應用。
「人間佛教」的語言學向度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乃文化之結晶」,這個一點都不假。就「語言乃文化之結晶」而言,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文化對中國語言—也就是漢語—的深刻影響,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證。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先生(一九○七—二○○○)曾說:「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開發「人間佛教管理學」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東西方管理學與傳統文化兩界的學者專家們,已對中國儒、道、法諸家與基督宗教的管理思想及其應用進行了多種視角的探索,或是研究東西方學說的管理思想內涵,或論述傳統思想在現代管理情境中的應用方式,或檢證傳統文化對於經營管理實務的影響效應,發表了許多學術論文與專書。相較於此,探研佛教管理思想與實務應用的著述顯得甚為不足。面對現代企業界所發生的領導能力偏失及道德觀念問題,傳統文化應用於當代管理場域的價值逐漸受到關注,佛教作為一種傳播廣泛及正被實踐的傳統宗教,應能對當代管理學提供思想資源與實用指導。 借鑑中國思想傳統在現代管理領域的理論發展與應用推廣,本文論證人間佛教是能夠裨益當代管理訓練的良好思想與學修體系;其次,探索人間佛教在現代管理領域的應用價值與可行模式。
全球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在哪裡?
近年來,大學生、研究生以及對佛教感興趣的各界人士越來越多,可是他們對佛教的印象不是從旅遊得來,就是以訛傳訛地從網路流言得來;或從古代中國社會對佛教的限定影響所致的民間﹁想當然﹂得來;或來自走馬觀花地流覽寺院,或保留著從中小學課本稱 之為「封建迷信」的說教痕跡……所有這些,都存在著對佛教認知的很多誤區。這裡只提其中三點較普遍的,以便澄清誤解,用星雲大師的話說就是「從積極面去闡述」佛教。
恍悟自身佛法富貴人
「不讀《華嚴經》,不知佛法之富貴」。《華嚴經》作為一部呈現佛陀覺悟境界之經典,恣意汪洋,浩瀚無垠,難以言喻。歷代高僧從「果分不可說,因分可說」的角度,以契理契機的原則,不斷地嘗試對華嚴教法與精神作出因應時代的詮釋。本書是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角度,對《華嚴經》、華嚴宗、華嚴思想,特別是普賢十大願進行的又一次當代解讀與實踐。
人間佛教的累累碩果
《星雲大師全集》在中國大陸以簡體字出版,是二○一九年中國佛教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我有幸獲贈一部,粗略翻過,歡喜無量。《全集》第二十一冊《佛教•人間佛教》,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表述,雖然其中的大部分內容我以前都拜讀過,但重溫一遍,頗多感觸,深受啟迪。
令人歡喜讚歎的《佛學教科書》
早在一九九○年,星雲大師就開始編撰定名為「佛教」的教科書。在此基礎上,又從一九九五年著手編撰《佛光教科書》。經過「不眠不休地趕工」五年,於二○○○年完成。顯然,這部教科書是名副其實「十年磨一劍」的作品。
人間佛教對居士生命改良機制的質性研究—以「佛光青年」為例
人間佛教作為中國佛教復興的主旋律,近百年的探索在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和生活化方面積累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經驗。那麼作為人間佛教的最终端 — 人,他們的生命改良發生機制如何?本研究以扎根主義範式,對 19 名「佛光青年」和 14 名「非佛光青年」進行深度訪談,以 Nvivo11.0 為分析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佛光青年的生命改良可以分為初始、中間和當前收穫階段。最終得出三階段、十二影響因素的居士生命改良機制模型圖,通過生命改良動態過程研究以發現學佛促進生命改良的關鍵因素,進而從目前改良的靜態結果來反觀佛教對個體生命的真實影響,為個體、組織和社會等不同主體實踐人間佛教提供借鑑。進而得出以佛教組織為中心,積極主動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體現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以個人為主體,利用自身角色行菩薩道,實現菩薩品質;以在家居士為切入點,創建大陸居士佛教自 組織為主要模式;以佛陀本懷為精神內涵,持續發揮人間佛教社會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