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在西方的本土化
人間佛教與國學弘揚
佛陀在人間,人間有佛教
為了印證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的觀點,大師在此書的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中,用較長的篇幅講述了佛陀創立佛教的目的,以及佛陀在人間弘法利生的事蹟,這個章節如同是一部濃縮的佛陀傳。從這個章節的內容看,其側重點與大師早年撰寫的著作《釋迦牟尼傳》有所不同,在此大師使用通俗的語言集中講述了佛陀在人間弘法利生的事蹟,必須關注的是,大師所講述的佛陀事蹟都是來自佛教經典,因此都有確實的依據,這就更加突顯了這部著作所具有的通俗性與理論性。
打通人間佛教的理論隔閡
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星雲大師所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其書名已經很明確地說明了大師的用意了: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在人間說法的本懷。也就是大師常常說的,人間佛教就是佛教。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佛陀的本懷。我個人認為,佛陀的本懷就是為了解脫人生的痛苦,也就是讓眾生離苦得樂。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能開啟心智,明白「皈依」是鼓勵眾生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能尊重眾生,樹立「佛性平等」的思想,擯棄內心的傲慢與偏見;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知曉以神異功能來宣揚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的神聖與偉大,這也並非佛陀創教的本意;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會讓佛陀的威德加持,成為自己為信仰奉獻、服務、供養的精神動力;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能弘揚人間正道,堅定人間佛教才是佛教未來發展之路。
從星雲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的體認談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
為了避免「法久則生弊」,對於佛陀的本懷必須有如實與深切地了悟與體證,星雲大師引證六祖惠能大師所開示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及太虛大師所強調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以確實引導佛弟子回歸佛陀的本懷。
近代禪學建構與現代化敘述:關於人間佛教研究未來發展的思考
本文擬對近代以來,關於臨濟及其《臨濟錄》的研究作為例子,對近代禪學建構中, 表現在方法論上的「現代化敘事」傾向進行反省性檢討。其中,具體擬以胡適和柳田聖山 的研究作為主要討論對象。同時期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夠對人間佛教研究的未來發展提 供一些思考。
「至福」與 「圓滿」——「人間佛教」的跨宗教文化整合與歐洲「佛光會」的使命
在當今全球化加劇、跨宗教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現代性」面臨危機,其合法性不僅遭受質疑,且需要在一更大的全球文化視角下審視。職是之故,在當代處理東西方思想文化之整合,對中國思想傳統予以擴解之時,我們當有一新的思路與一更宏大開放的視野。對此,由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山「人間佛教」運動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值得我們作深度的理論反思。如果我們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定位不限於其對明清「經懺佛教」形態的反思,而更著眼於其對漢語佛教空間場域形態的突破,則在很大意義上講,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成功,乃是緣於其自覺或不自覺地展開了一有效的跨宗教文化整合,參與到全球文化的建設發展進程中。換言之,「國際化」是人間佛教的必然發展。即如星雲大師所說,「我們成立國際佛光會的目的,就是要將佛法落實在人間」。就此來看,相對於現代新儒學,佛光山「人間佛教」之思想建設自有其特別之考慮。
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圓融性
人間佛教是近代以來在中國展開的一種佛教信仰與實踐的新形態,其關注人間,關注生活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向度,為傳統佛教開出新的發展方向,成為當今佛教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佛光山作為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教團,其遵從「佛說的」、「人要的」原則,不忘初心,深入世間,打通入世與出世之間的鴻溝,在亞洲及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要的影 響。從星雲大師的思想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看,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為不同地域與種族的人們所接受,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和傳播,同星雲大師弘法過程中的圓融方法與境界是密不可分的。這條圓融原則既有教義上的根據,也有實踐上的創新和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