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讓善知識引導高科技—基於佛學「空」義的思考
「直面」與「對治」—星雲大師「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的佛學淵源研究
面對困難有兩種態度,分別是逃避困難和正視困難,其中「人間佛教」積極面對困難。在阿毘達磨文獻中,「阿毘」即體現了「直面」的意涵,是對法的直接證知,從修行方法上講具體指的是「現觀」。「現觀」直接證知「四諦」,是直面「四諦」的勝義。「現觀」開始於「見道位」之初,終止於「修道位」之初,總共包含十六個剎那。「對治」則可以指一切修行方法,在阿毘達磨文獻中常被用於對治現觀過程中。在《大智度論》中有「對治悉檀」,主要指某些具體的禪法針對性地應對具體的困難。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修行活動的內涵逐漸從止息個人的煩惱擴大到幫助、度化一切眾生。其重點也從止息個人的煩惱轉向服務大眾、幫助大眾,以此教化眾生的「人間佛教」修行。最後本文認為,星雲大師對困難的論述在佛法中有淵源,是當代佛法的重要表現。
佛教未來發展大勢蠡測
佛教是古老的宗教,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物質成果空前豐富,而社會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快的時代,佛教能否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在新的形勢下存在和發展,這是許多人關心而又眾說紛耘的問題。筆者認為,佛教歷史悠久而又常新,它歷來以善於適應環境和時代變遷而著名,在現代新形勢下,也必然能夠相應,調整內容和形式,更積極有力地服務社會,造福人類。俗話說「鑑古知今」,要認識佛教的未來,首先應回顧其歷史。
序──《佛學研究論文集》出版緣起
傳統與發展─關於未來佛教的幾點思考
未來的佛教是個未知數,實在不好說,但又不能不說,因為確確實實存在著一個佛教在未來究竟如何的問題。自從現代文明在西方興起之後,古老的東方文明受到了嚴重的挑戰,而且隨著現代社會在全世界的迅速發展,東方文明的危機日趨加劇,具有三千五百年歷史傳統的佛教能否經受得住現代文明的考驗?能否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未來是存是亡?命運究竟如何?這是近代以來長期困擾人們的一個重大而嚴峻的問題,也仍然是今天更要審視反省和加以深思的問題。
大陸佛教的歷史回顧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大陸佛教已經經過了四十餘年的發展歷程,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尤其在今天,二十世紀即將過去,二十一世紀就要來臨的時候,我認為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半個世紀以來,大陸佛教既經歷了復興發展的喜悅,也經受了沉重劫難的痛苦。今天,劫難已經過去,光明降臨人間,大陸佛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復興發展的好機會,未來的前途將是光明無限。
從佛教的價值觀看佛教未來的方向
人類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紀,一些敏感的思想家和相關領域的戰略家們,都在進行前瞻性研究,佛學界似乎也是如此,日本方面的議論就很多。這次收到佛光山的「邀稿書」,將「探索未來佛教的方向」列為重點,使我突然感到這個議題的分量,也喚起了平日積累的一些瑣想,現在藉機整理出來,算做參與這一討論的一孔之見。
從歌劇「阿西斯的聖芳濟各」來談梅湘的宗教音樂
本文從梅湘「阿西斯的聖芳濟各」一齣歌劇切入論述梅湘的宗教音樂。引言從本歌劇摘錄三段歌詞扼要勾勒梅湘在本劇中所表達的宗教音樂思想,讓讀者先傾聽梅湘本人現身說法以掌握本文主旨。接著首先簡介梅湘的生平、一般宗教思想和音樂特色,並按編年體扼要羅列其較具代表性之一般和宗教音樂創作。本歌劇由梅湘本人從1975至1983前後八年親自撰詞作曲而成,不論就歌劇劇情歌詞和作曲技法而言堪稱是梅湘宗教音樂的集大成之作,就劇情歌詞中所凸顯的宗教主題和梅湘如何運用其作曲技巧試圖表達這些宗教主題在本文中有進一步的論述。藉由當代作曲大師梅湘的這一齣蘊含深遠宗教思想的歌劇,我們一則得以開拓現代宗教音樂的視野,再則也可以從宗教音樂觀點探索梅湘的音樂創作。
我與文學的關係
我這一生,除了與佛教的關係特別的殊勝,其它的學術文化,就要算我與文學的因緣最為深厚。因為我一生沒有進過學校,也沒有受過老師特殊的訓練,除了寺院的教育,讓我獲得佛學的一些知識以外,應該就是我個人喜愛閱讀文學的著作了。之所以啟蒙我喜歡文學,還是由於佛教的經書比較深奧,讀起來不甚了解,而民間的文學小說不但看得懂,並且趣味橫生,所以我就這樣深深地愛上了文學。說起我與小說的因緣,最初是大約在我十歲的時候,母親常常在病床上「住夏」,我看他無所事事,心生不忍,就講一些圖畫書給他聽,好讓他解解悶。我不會念字,常常念半個字,把「洛陽」讀成「各陽」,紐約讀成「丑約」,他就糾正我,告訴我那許多字應該怎麼念法,實際上,他自己也不認識字。
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與菩薩精神
本文通過查閱星雲大師的諸多著作,採用文本分析法,梳理了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得出結論:星雲大師的保思想體現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星雲大師重視環保體現了「悲」的精神,因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傷亡與損失。當然星雲大師對有情眾生、乃至無情物都有一顆慈悲心,所以提倡護生、惜福,保護動植物,保護環境,以及珍惜資源;星雲大師對環保的大力提倡,源自其佛學之「智」,大師「緣起」論證人與宇宙、自然是「同體共生」的關係,宇宙中的森羅萬象都是從「我」的生命中自然流出,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此外,大師也深具世俗智慧,指出在環保問題上要使用科學的方法;星雲大師踐行環保是為了實現建設人間淨土之「願」,阿彌陀淨土以及其他一切淨土世界都澈底推行環境保的最佳典範,因此要建設人間淨土也必須解決環境汙染問題;星雲大師帶領著佛光山僧信二眾努力實踐環保之「行」,如回收垃圾循環再利用,回收資源一起辦大學、建寺院等,佛光山本身就是一個環境保護的絕佳例子。星雲大師還時時教導大眾如何環保,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和舉措,讓我們能在生活的細微處進行人間佛教的修行。
